□萧平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 南京博物院所藏。细笔青绿,高山大壑,飞泉争流。境界阔大,笔致细密,竟出自八十一岁老者之手,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由于历史久远,在多次揭裱中青绿重彩有所剥落,露出铮铮墨骨,更可见其笔下功底。
唐寅《春山伴侣图》,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基本取法于宋人,但他把宋人的笔法软化、柔化了,有了元人的情味。前不久,苏州博物馆唐寅绘画展,我发现唐寅的画很少有纪年的,因此,在研究上有困难。此图也没有纪年。唐寅的作品另一个特点是绢本画和纸本画风格不一样,纸本画结合宋人与元人的画法,而绢本画基本上都是用了南宋的画法。他早年跟周臣学画,周臣是苏州的一个老画师,继承南宋的画法,这种画法跟吴门画法是不同的。唐寅既是“吴门四大家”之一,又名列“吴中四才子”,但是,恰恰不属于吴门派。唐寅的画法主要是学南宋李唐,他把李氏笔法柔化了。后来他的名声超过了他的老师周臣。他的画作中,有周臣代笔的,老师替学生代笔,这在画史上很少见。
仇英的《捣衣图》。仇英是工匠出身,后来成为“吴门四大家”,非常不易。他从老师周臣那里学了南宋的画法,他还在项元汴家临摹了许多的名作,在宋、元画中间学到了很多东西,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根基。工、写皆擅,尤擅工致之作,无论山水、人物、仕女,皆极精彩。常见风格类于南宋院体,董其昌称其为“赵伯驹后身”。《捣衣图》画一名给在边远他乡的丈夫捣寒衣的女子。取细笔白描之法,细腻、婉约、含蓄、清雅,似有元人气息,这是仇英较为少见的一种画风,显示出他才华的丰厚。
《天池晚眺图》,陆治作,他是文徵明的大弟子,是文徵明学生中比较出色的画家。他好为诗及古文辞,书法行、楷皆擅,于绘事兼及山水、花鸟。其山水勾皴转折多取方笔,多见棱角,有奇崛之趣。设色多以浅绛略加青绿而成,有别于其师。此图具备他的基本特色,具有典型性。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作之一。
晚明,中国书画史上出现了一位划时代的大宗师,他叫董其昌。他是松江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书画皆擅,且皆能引领一代风气。他倡山水画“南北宗论”,影响后世数百年。因为位高名大,所以伪作与代笔之作特多。
展中《秋兴八景图册》(上博藏)与《仿古山水册》(故宫藏)都是董其昌的亲笔精品。前册写杜诗大意,高古朴拙,极耐寻味。如此佳作竟不钤印,人或以为奇。其实,凡亲笔得意者,他是有意不钤印的。庞莱臣曾对吴湖帆讲过这一观点,吴氏亦大有同感,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后册仿唐、宋、元各大家作,所谓“仿”者,借题发挥也!其中“仿杨昇”一图,用没骨大青绿,红树青山,艳丽之极而又古厚可爱。另图“仿米元晖”,纯用积墨,醇厚清润,阅之如享甘露。这些作品,提供了鉴别董画真伪的标准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