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石。作为制造名城,江苏常州始终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涌现出大国工匠1人、江苏大工匠11人、江苏工匠64人、龙城工匠40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常州以职业教育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色名片。
在培育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让“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常州职业教育的做法是:把工匠精神的传承融入学生的发展基因里。让学生不仅要学习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从思想上传承工匠精神。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陆文杰
行业导师库:业内6000余名“大咖”参与教学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车间电焊工、高级工程师孙景南,既是企业的技能大师,也是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聘请的定期来学校授课的产业教授。这样的产业教授在行业导师库中还有6000余名,其中400余名已经实际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和行业导师库一起向学校开放的还有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站还有218个。
“全国劳模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这在我们学校很常见。”巢杰是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焊接专业老师,2010年他从学校毕业进入中车集团工作,2020年他带着“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回到学校。他表示,读书和工作时,身边的劳模和工匠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言传身教,教授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凡事亲力亲为,注重细节打磨的态度,以及为企业创造价值感恩的心。所以,在回到学校任教后,他也始终也把“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作为自己的教学要求。
在巢杰的影响下,他所在班级的一名学生顾晨凯始终对所学专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全国劳模、江苏大工匠张忠的讲座上被“圈粉”,学习中他刻苦钻研焊接技术,两次拿下江苏省赛三等奖。“从老师们的身上我看到的工匠精神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精益求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顾晨凯说。
据了解,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库和双向交流的“旋转门”制度,以及相应的薪酬管理体系保障,校企共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成为了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全人格”育人:浇灌学生心中的“工匠精神”之花
袁志刚,高级工程师、机修钳工高级技师,曾在中车戚墅堰机车20多年,专为机车制造“心脏”。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工匠”“龙城工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拥有磨床磨头轴承精度修复、快速目测配钥匙等绝技绝活,申请专利10余项,在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2019年,袁志刚受邀来到常州机电机械学院,开创袁志刚大师工作室,带队中德合作“全人格”实验班教学工作。
2005年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行动能力的方法路径,开发了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实施学生素质学分评定,开展了22项专题研究与探索,寻求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之路。学校探索出了一条“以人格教育为突破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线、以发挥专业教师主体作用为关键、以素质与能力融合培养为路径”的“全人格”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此外,学校还构建了“内外联动、三线并进”的留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从空间上,内接润物无声的工匠文化,外嵌多方合作的软文化,培育留学生的工匠精神。从内容上,理论学习、情境体验、顶岗实习三线并进。理论学习,把“工匠精神”内容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情境体验,依托社团,引导学生走进企业,走近工匠,体验企业文化,培育工匠意识;顶岗实习,岗位历练,练就职业品质。
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比赛结束后,我成为了一名老师,除了平时的教学任务,还会指导一些学生备赛,传授比赛经验。我希望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把工匠精神传递下去,培养出更多世界技能大赛的金牌选手。”常州技师学院智能装备学院教师宋彪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2017年,他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被江苏省政府记个人一等功,并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
谢村善是宋彪的学弟,也是他的学生。在宋彪的指导下,他获得了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赛选拔赛银牌,目前也留在常州技师学院做了一名老师。“平时的训练中,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对每个零件的尺寸都精益求精,态度上一丝不苟。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把从宋老师身上学到的技能,传承的精神,继续传递给我的学生。”谢村善说。
“我们要求学生把工匠精神渗入到每一个产品、每一道工序中,杜绝‘差不多就行了’的这种心态。”宋彪希望,未来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超越自己。
据了解,在常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创新培养模式,多措并举、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地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在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中,我们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工匠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举办‘大师喊你学技能’、‘大国小工匠——小鲁班走进大学实验室’等彰显职教风采主题特色活动;用好各类资源,全面开放校园与职业体验中心,加强大师工作室等工作室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常州市教育局高职处室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