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

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天合光能淮安基地 赵启瑞 摄

“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淮安场招聘会 赵启瑞 摄

政务服务提档升级 王昊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江苏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定》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淮安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担走在前列使命,下一步,将如何抢抓机遇,更好地将“区位优势”变为“发展胜势”?

10月9日,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在接受现代快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这不仅是淮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引,也是淮安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指引。淮安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成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真正以工业强市挺起发展脊梁,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常毅 张海峰 李子璇

发展枢纽经济,实施“151”改革攻坚行动

史志军说,近年来,淮安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举措,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实现项目质态、干部状态两大显著提升,去年在“省考”中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今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惟有改革,淮安才有出路、才能进步。”史志军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淮安谋划实施了“151”改革攻坚行动,并以此为带动明确了50条改革措施,就是要把改革推向深入。

史志军表示,前一个“1”即枢纽经济发展提质行动,更好发挥对全局的引领作用。淮安将抢抓机遇,健全以多式联运为主导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放大城市功能、产业链衔接等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和全国统一大市场,集聚更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优质资源要素,积极布局培育枢纽偏好型和关联性产业,形成淮安特色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

中间的“5”即“五个方面重点问题”解决提效行动,更好发挥对全局的支撑作用。淮安聚焦发展最迫切、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提出重点重抓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生态环境、县中振兴“四件大事”,并接续解决“五个方面重点问题”,也就是空间要素足不足、发展载体强不强、环境治理系统性够不够、县中振兴基础牢不牢、干部会不会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后一个“1”即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更好发挥对全局的保障作用。这两年,淮安聚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赢得了广大企业家的充分认可、带动了重特大项目的快速突破。

突出工业强县,夯实县域发展基础

采访中,史志军分享了淮安重点重抓的“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县域经济”。

史志军表示,去年,淮安提出通过3到5年的努力,实现各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双千亿”目标。今年实现“百强县”零的突破,也意识到,这一成果还是阶段性、局部性的,还面临着县域工业集聚不足、县城建设管理不优等问题。

就下一步工作,史志军提出,重点是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工业的主导作用。将推动各地把牢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牵引,突出工业强县,持续在发展精力上聚焦、在资源要素上聚力、在干部状态上聚神,当好招商引资主力军、提高工业增长贡献度,不断夯实县域发展的基础。二是改革的促进作用,鼓励支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聚焦具体问题,谋划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开发园区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方面大胆闯、大胆试,着力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经验。三是考核的激励作用,坚持把县域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政绩评价的首要依据。

因地制宜,“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

一直以来,淮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开展项目招引建设系列工程,加快打造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集聚了中天精品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天合光能、比亚迪商用车等一批龙头型、重特大产业项目,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向上、向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照总书记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目标定位,对照江苏往“十分之一”这个基准线之上努力的要求,淮安提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成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力争到2035年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5.5%、人均GDP达到或略超省均水平,为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筑牢根基。

史志军提出,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内在支撑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突出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三根丝”“新三样”等产业良好发展势头,重点培育“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浓度,增强引领驱动力。聚焦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健全科创平台高效建设运营机制,用好“人才飞地”等柔性引才举措,帮助企业破解人才紧缺难题、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高为“产学研用”牵线搭桥机制的效能,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

放大要素集聚配置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城乡空间、绿色生态、城市功能等方面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好空间和要素承载力以及高效利用的问题,让宝贵的资源更好服务发展。

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让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淮安在民生方面,又将进行哪些重点改革?

“我们在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努力让总理家乡、革命老区的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史志军表示,民生改革主要是把握好四个聚焦。

首先聚焦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水平安全创业、全方位兜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扩大就业容量、提高收入水平的作用,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帮扶体系,想方设法为就业创业创造良好条件,让群众收入更加稳定、更有盼头。

二是聚焦教育这个百年大计,以解决“县中振兴基础牢不牢”问题为引领,以家长诉求为中心,抓住教学、教研、教师三个关键,加快健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统筹探索解决“托幼”、学后和假期托管、家长“伴读”等问题,既消除“小家庭”的后顾之忧,又把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聚焦人口这个战略问题,积极应对人口发展新变化,推进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改革,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服务科学精准配置,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阶段性、结构性社会问题,真正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四是聚焦安全这个发展基础,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健全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持续筑牢现代化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安全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