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教育即唤醒

《什么是教育》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 童可依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陆远

关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中文世界有一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公案,名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迄今还常被作为《什么是教育》中的格言广为传播。不止一位学者已经考证,这句话完全出自中国作者的手笔(一种说法是化用自作家张洁1979年发表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归于雅斯贝尔斯名下实在是以讹传讹的附会。尽管如此,“虽不中,亦不远矣”,这句话倒也给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做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注脚——在《什么是教育》的开篇,作者已经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类似的观念:“教育不是有知者引领无知者,而是人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携手走向自我,从而使真理向他们敞开。”

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雅斯贝尔斯称得上一位奇人。作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他没有受过任何学院式的专业训练,也没有追随任何导师的经历,其学术生涯主要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建立起与中西方哲学传统的链接,他创立的生存哲学,完全是个人不断求索,获得精神成长的产物。

中国读者对这位西方大哲并不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代表作《时代的精神状况》译入中国时,就成为风靡一时的读物,迄今长销不衰,他提出的“轴心时代”概念,更是影响深远。不过,雅斯贝尔斯著作中最早被引进中国大陆的,恐怕还是这本《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初版于1977年,那时雅斯贝尔斯已经去世多年,后辈学人从他的著作中辑录其谈论教育的内容编纂成书,是一本约略类似《论语》的语录。雅斯贝尔斯生活在一个见证了深远政治变革的时代,终其一生伴随纳粹政治与欧洲文明战后重建的历史进程。这本书中的不少篇章,正是写于德国面临内外深重灾难的严峻时刻,雅氏以哲学家的身份对有关教育的核心问题做了一番深入考察,其论述包括理性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生存与历史、自由与权威等诸多议题,包含深刻的时代精神诊断。

精神成长与灵魂唤醒是雅斯贝尔斯追求本真教育的核心理念。“灵魂”大概是雅氏论述教育本质时出现最多的字眼,比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比如,“在学习中,唯有被灵魂接纳的事物才能成为自身的财富,其他的一切都仍停留在心灵之外,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再比如,“真理在自我实现时发挥着唤醒灵魂的作用”。在雅斯贝尔斯那里,“灵魂”差不多等同于“自我”,之所以如此强调“唤醒灵魂”,是因为教育唯一的目标是最终实现自我教育。雅斯贝尔斯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对真理的认知,只不过尚未被我们意识到。教育的第一步,是让人“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也就是意识到自己内心尚有未被开垦的精神沃土,一旦如此,就不再是真正的无知。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师生之间彼此扶持,切磋琢磨,发掘内心本真的理念,唤醒各自潜在的能力,而不是徒然从外部施加压力。雅斯贝尔斯并不反对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但他坚持认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的过程”,因为“真知必须从每个人自身中获得,它无法像一件货物那样被转运,它只能被唤醒,就像重新回忆起仿佛很久以前便曾知道的东西”。雅氏推许苏格拉底那样“助产式”的教育方法,而对20世纪西方人津津乐道的科技教育成就不屑一顾,认为“如此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训练有素的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状况的反思,与他对“时代精神状况”的诊疗一脉相承。他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财富积聚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反而失去了自我判断的信心和能力,把衡量自我价值的权利拱手让与外部世界,疯狂地追名逐利以提高身价,向外追求对自我的认同,也就失去了自我尊重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体认,雅斯贝尔斯更加看重教育的意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一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作为20世纪一流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的文字明白晓畅,从不拒绝任何认知水平的读者。倘若用心聆听,这些金石之言在普遍“内卷”的当下依然可以作为我们反观自身处境的镜鉴。他以教育为例,为我们在早已习以为常的精神迷障上划开了一条口子。只要努力睁开双眼,我们就能在思想光亮中看到一个比现世中人要好的人影。这个人影可能是雅斯贝尔斯,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而努力睁开眼,就不仅仅是我们的权利,更是生而为人应该享有的尊严和应当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