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徐影
绵绵细雨,秋风轻拂,窗外的梧桐大道上,零星的黄叶随风飘落,一叶知秋的意境悄然弥漫。天渐凉,一碗水脂交融、口感醇厚的羊肉汤,成了此时最温暖的念想。
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总在严冬时节用一口大大的铝制钢精锅,在煤炉上慢炖羊肉汤,说是给我们暖胃、补肚、加强营养。我喜欢看母亲腰间系着围裙,端着好多种我不认识的果子、叶子和零零碎碎的佐料瓶罐准备熬汤。母亲对各种果料如数家珍,从小瓶中倒出一两颗果子,在大罐子里又捏出几片叶子,有次趁母亲转身拿东西,我拿起佐料摆在鼻尖用力一嗅,奇怪难闻的味道呛得我差点要吐,心想这东西放在汤里能好喝?我看母亲抓上一小把像稻壳一样的小茴香,就知道这是最后一道了。母亲用拆开洗净的口罩把佐料裹扎起来,圆圆的像个乒乓球,扔进撇去血沫水的汤锅里。
在煤炉上小火慢炖后,“乒乓球”里的佐料味慢慢散出,融合在汤里,原来的羊膻味随之渐褪,淡淡的肉香味在我们家狭小的屋子里弥漫。母亲给我们每人舀上一大碗汤,再用漏勺轻轻兜底,把羊头上掉落的筋筋绊绊捞出、分配到碗里,撒上蒜花的那一刻,特有的气味让我们垂涎欲滴。那时的冬天格外寒冷,屋檐下挂满了冰柱,从母亲手中接过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和着一点零星小肉片,呼呼啦啦很快下肚,身体瞬间温暖了许多。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经济改善,母亲不再像以前那样精打细算买廉价的羊头熬汤。羊肉和奶白的羊肉汤成了我们大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自小形成的味蕾习惯,对羊肉汤的癖好在我们姊妹中延续至今,无可替代。
去年,我们几个老姊妹相约,一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途经窑湾古镇、徐州、青州古城、胜利油田,观历史,赏风景,尝美食,探亲访友,最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单县。曾经极度贫瘠的家乡,如今沧桑巨变。在这里,家乡的亲人陪我们寻觅到了父母曾经生活的印记,让我们喝到了以青山羊为原料,用家乡水熬制,以鲜嫩的羊肉、浓郁的汤汁而闻名的正宗单县羊肉汤。
曾几何时,不懂事的我一度自豪炫耀,母亲熬的那一锅羊头汤正宗、美味,是无人能及的家乡味道。直到重返故乡才明白,母亲能给我们的只有一星半点的筋筋绊绊,但那其中蕴含了母亲给予我们的温暖与幸福,是永远镌刻在我们心底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