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公元1592年中国神魔小说《西游记》。”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预告片中的这句话,让不少中国玩家泪目,也勾起了大家的好奇。
《西游记》是如何问世的?
近日,“凤凰文学之夜·第三届凤凰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道出了一段关于金陵出版业的故事:《西游记》诞生于1592年南京的出版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西游记》在南京首次出版
《西游记》的最早版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梓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这部惊人之作,就是从这间书坊走出去成为“爆款”的。
据考证,吴承恩完成《西游记》的初稿大约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但这位大文豪的心似乎并没有放在寻找出版机会上,他一直陷于复习、考试、复习、考试的循环中,期望通过科考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复习之余,吴承恩也在不断修改书稿。但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的明万历二十年(1592),才由南京书商“金陵世德堂唐氏”以《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名字出版,这也是现在能见到的《西游记》的最早刻本。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没有署作者的姓名,仅题“华阳洞天主人校”,书首有一篇名叫“陈元之”的南京人写的序。种种证据表明,《西游记》的首个刊刻本是“金陵世德堂本”是可靠的,作为出版物的《西游记》是在南京问世的。
神秘的“华阳洞天主人”
“我愿意想象,就是那时候的那些编辑,他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其实是知道的,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必将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中具有持久的创造力。”李敬泽的一番分享,勾起了众人的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位编辑,如此有前瞻性地相中了这部伟大的文稿?线索很多。
陈元之在“刊西游记序”中有如下描述:“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十万言有余,而充叙于余。”
简单说就是一个叫“唐光禄”的人,购买了一个早期版本的《西游记》,阅读之后,大为惊叹,萌发了出版的想法。于是,唐光禄做了几项工作:组建了一支出版团队进行校订,重新划分回目,将全书分为二十卷,共计数十万字。
由此可见,唐光禄参与了世德堂本《西游记》的最终校订和梓行。但唐光禄与世德堂又有什么关系呢?
按日本学者上原究一在“金陵书坊唐氏世德堂主人考”一文中的考证,他的真实身份是金陵世德堂书坊的主人唐廷仁。理由是,世德堂书坊在万历中期刊刻的一些其他书籍上也多次提及“唐光禄”,经过分析比对,他正是世德堂书坊主人唐廷仁。
然而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唐光禄”是曾经担任光禄少卿的唐鹤征(江苏常州人),唐鹤征不仅参与修改还增补了《西游记》,作为朝廷要臣,他本人的名气要远远大于唐廷仁,也更有能力出版校订这部巨著。
关于《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编校者之谜,历来争论不休。校订该书的“华阳洞天主人”又是谁?过去已有人推测序作者陈元之很可能就是校者,但因缺乏必要的史实依托,尚未为大家普遍接受。
其实无论是陈元之、唐光禄、华阳洞天主人,都是假名,不存正史,但他们为《西游记》的问世和推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令人感佩。
为何选择在南京出版
在南京出版和吴承恩在南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吴承恩(约1504—1582年),祖籍涟水(今江苏省涟水县),后徙居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吴承恩的一生可谓无比波折。
明嘉靖十年(1531),吴承恩来到南京参加乡试,可惜名落孙山;嘉靖十三年(1534),吴承恩再次来南京考试,又一次落第而归。他不死心,决心“三战”,结果第三次又失败了,悠悠秦淮水也治愈不了他心中的悲伤。
到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近半百的吴承恩再次来到南京,这次是以“岁贡”的身份来国子监读书。他到鸡笼山下的国子监注了册,入了监,当了一名“老太学生”。
作为国子监的学生,吴承恩享受着一定的生活补贴,衣物、伙食、居住条件都有改善,让他能沉浸在文学创作之中。看书看累了,吴承恩就会约上好友畅游南京,与文人士客聚会谈天,收集创作的灵感。
细细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会不经意发现一两处“南京味道”。清初学者黄太鸿称:“《西游记》篇中多金陵方言。”
比如书中第三十回,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
“雷堆”这个词,南京人看到都会会心一笑。这个词在南京方言里使用频率颇高,形容笨重、不利索、窝囊等,生动地描绘了孙悟空对对方相貌的嘲讽。这正是吴承恩长期生活在南京,耳濡目染所致。
所以,在南京出版几乎是命运般的安排。“大家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南京是一个出版中心,刊刻了众多的小说,《西游记》最早刊刻就在南京。”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此前曾在讲座中讲述过这段历史。他介绍,《西游记》流传最早的刊本是金陵世德堂本,金陵世德堂本序的作者陈元之也是南京人。
明朝定都金陵后,朱元璋在城内设立大小市多处,三山街市居首位,这里还被誉为“天下书籍最富之所在”,是非常有名的印刷出版中心,明代南京的书坊绝大部分在三山街沿线或附近。
金陵世德堂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当年位置应该在三山街,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或许也在三山街出版。如今看来,我们与《西游记》的距离,是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