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中生有造出超级文旅IP“中华恐龙园”到一条乡村路蝶变成乡村振兴“金腰带”;从“中小城市学常州”到“苏南模式”再到江苏第五座GDP万亿之城……常州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闯出新路、探索经验。善于改革、长于创新,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获得发展,这似乎是常州这座城市天生就有的禀赋。
10月23日—25日,“深化改革——常州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暨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活动走进常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主流媒体负责人从产业发展到人才政策,从民生到文旅,深入调研在改革中掘进的常州,感受一代代、一群群常州人在城市发展中滚烫的革新热潮。
实习生 沈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梦雅 葛小林
宋体佳 张敏 陆文杰 陈云龙/文
施向辉 顾闻 邹嘉丞/摄
部分图片由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连续七年,见证万亿之城的革新之路
常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季子故里、齐梁故里,也是苏东坡笔下的“君子之邦”,优秀共产党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三杰故里”。自季札建邑起,崇德向善就深深地刻入了常州人的血脉中,崇实敢创,治学求实证、求学重实用、发展重实业的精神底色,激励着常州人敢于率先、领先、争先。
常州更是一个产业型城市,从洋务运动的机器轰鸣声中走来,坚守实业的梦想在常州人身上一脉相承。常州产业蝶变的背后,正是一代代常州人的传承创新,是对新产业“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浇灌,是对新动能“摸石探路”的细心布局,更是对新模式“大胆取舍”的苦心求变。
近年来,常州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常州也在全力打响“新能源之都”“青春乐都”和“江南美食之都”等城市品牌,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翘首未来,站在改革潮头的常州有着更具体的梦想和规划,这座城市想成为“理想之地”和“幸福之家”,让有志青年逐梦圆梦、落脚扎根,努力打造青年创业首选之城;“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等“六个常有”民生名片,让民生福祉工程成为“常州模式”。
从2018年开始,常州市委宣传部、现代快报社联合开展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活动,今年已是第七年。这七年间,常州变化很大,这座城市不但成为举国皆知的新能源之都,GDP还成功迈过万亿,成为江苏第5座万亿之城,常州的城市辨识度不断增强,知名度持续提高。
今年为期3天的采访调研活动中,现代快报、新京报、澎湃新闻、华商报、半岛都市报、红星新闻、上游新闻、潇湘晨报、大皖新闻、极目新闻、九派新闻、大众网、燕赵都市报、春城晚报、南国早报、生活报、长春晚报、沈阳晚报、合肥日报、海西晨报、宁波晚报等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负责人,围绕常州的产业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民生幸福事业等主题进行实地考察、深入采访,挖掘常州在强产业、抓创新、提能级、优生态、惠民生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的亮点成就和新突破,记录常州如何用改革攻坚的“引擎”,奔赴下一个万亿山海。
提升城市能级,撑起“中轴”崛起硬底气
在常州新北区滨江步道,远远望去,建设中的常泰长江大桥已如一条长龙横卧江面,气势恢宏。大桥施工现场依旧热度不减,建设者们抢抓施工黄金期,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确保明年建成通车。
常泰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2019年10月开工建设,今年6月9日,主航道桥钢桁梁“毫米级”精度顺利合龙,拿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和“全球首创”纪录。同时,它也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与普通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建成后将成为一条“黄金通道”,为江苏区域城市跨江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常泰长江大桥建成后,从常州到泰州公路的通行时间将会缩短不少,泰兴、常州与无锡三个城市进入了真正‘同城化’时代,更加有利于三市居民生活上的交流和产业上的分工与合作,对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服务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建设,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常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常州区位条件优越,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公铁水空管”运输方式齐全的地级市,更是全国唯一一个机场、高铁、高速、水运4种运输方式在15分钟左右能够完成自由转换的城市。常泰长江大桥建成后,可以让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随着常泰长江大桥建成时间日益临近,常州也在不断推进长三角交通中轴建设。扩容改建后的魏村枢纽正式通航,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打通通江达海“最后一公里”;奔牛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稳步推进,常泰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常溧拓宽、金宜高速、泰常高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快速推进,丹金高速已进入项目建设准备阶段;腾龙大道一期工程顺利通车,地铁5号线、6号线开工建设……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畅通常州的“主动脉”。
交通优势为智造名城常州提供了有力保障,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原材料能够快速运入,产品能够及时运出,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常州作为中轴枢纽的地位。
城市空间格局也因此打开,“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携手构筑常州发展的战略新支点。西太湖畔,“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紧扣高端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新经济“1+4”主导产业,提速布局“一湾一谷一港一岛”未来产业,加快集聚优质创新主体、吸引一流创新人才,两年新增人口近万人。高铁新城是常州跨江融合的桥头堡,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功能总部和头部机构在这里聚集……
常州,这座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
释放“智造名城”新魅力
今年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款名为“创TRON”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惊艳亮相,迅速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款由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亿智造)倾力打造的智能体,成为首个获得国家级智库认证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彰显了常州“智造名城”的非凡实力。
微亿智造是成立于2018年的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0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突破300件,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今年3月,微亿智造在业界率先将具身智能理论应用于工业场景,提出了“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创TRON”成为首个国家级智库认证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并荣获了被誉为机器人界“奥运盛会”的“CIIF机器人奖”,成为具身智能领域唯一入围的项目。明年,这款机器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有望开启一个全新的千亿级市场。
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上,“智造名城”常州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与魄力。作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常州已形成了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在规模集聚、创新能力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常州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有近150家,其中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产业规模近300亿元。
据统计,常州全市各类机器人年产量超过6万台,涵盖协作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应用上,无论是新能源装配、焊接领域,还是质检、包装码垛、种植养殖等领域,都活跃着各类机器人的身影。今年上半年,常州全市机器人整机企业产值同比增长近1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了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今年常州印发了《常州市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布置了产业能级跃升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典型场景示范行动、公共服务支撑行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等5项行动14条重点任务,助推常州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
常州还积极引进科创资源,发挥龙城实验室、先进制造研究所、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创新能力,探索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如今,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常州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和工业基础,在机器人制造领域独树一帜。据统计,国内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常州之手。
持续发力新能源产业,拥抱最确定的未来
在常州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帮数字能源),工作人员展示了企业自主研发构建的微电网和已接入300万个充电桩的星星能源智能运维监控平台,这让调研团一行大为感慨。
据了解,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新能源公司,主营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研发制造与运营,光伏系统集成,储能系统研发制造,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与应用,综合能源管理以及绿色电力交易。不仅是亚洲数字能源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也是全国充电网络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打造的场景微电网是全球首创。
实际上,在常州谈新能源产业,理想汽车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2016年,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把新创立的理想汽车首家工厂建在了常州。2019年,工厂正式投产,理想汽车的发展势如破竹,很快在新能源整车市场打开一条生路。今年10月14日,伴随着第100万辆新能源整车下线,理想汽车一跃成为中国首个达成百万辆里程碑的新势力车企。
在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上,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正式揭牌,常州市政府发布《常州新能源汽车全场景生态支持计划》,推动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7年,常州市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产值将达10000亿元。
从小规模量产新能源汽车,到零整协同实现产业集群式突破、规模化发展,需要多长时间?常州给出的答案是四年。2021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为11.2万辆,2022年34万辆、2023年67.8万辆,今年有望突破80万辆。
如今,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形成“发储送用网”的生态闭环,“发电”领域,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的10%。“储能”领域,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第一,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在常州布局。“输送”领域,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电力电缆产业位居行业领先地位,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应用”领域,北有“梦想”、南有“理想”,推动“车轮上的常州”滚滚向前,去年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省的65%、全国的7%。“网联”领域,万帮新能源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充电设施运营商,跻身亚洲新能源独角兽,车路云一体化网联平台蓄势待发。
今年6月1日,《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同时也表达了常州锚定新能源产业赛道、向深寻变的决心。而在9月26日召开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明确指出:发展新能源是常州这座城市最确定的未来,拥抱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敢为人先创新“加码”,常州产业“新气象”层出不穷
竞逐产业赛道,常州一路向“新”而行。除了新能源产业,前瞻布局、提前落子的合成生物产业,以及常州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的新材料产业也是蓬勃发展。
当新能源产业风头正旺,全国各地争相竞逐时,常州率先出手,与华大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立足重大生命科技和生物医药产业前沿,聚焦合成生物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制,推动下游在生物制造、生物与信息技术融合领域、工程生物学应用的研究与转化。
在常州的产业发展计划表中,到2027年,合成生物等生物经济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逐步显现,全市合成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在合成生物领域形成“北有天津、南有深圳、中有常州”的新格局。
在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各类碳纤维产品,小到球拍、复合弓、滑板、自行车、汽车配件,大到直升机、大桥拉索、高铁、航空航天器,这些新型复合材料在各行业与产品中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
早在2008年,常州在全国率先布局新型碳材料产业。2021年,常州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国家队”。截至2023年底,常州新型碳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产值超1300亿元。
锚定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中轴”的定位,常州不断深化改革,加码投入创新资源。先后出台“创新20条”“产业30条”“新能源10条”“合成生物10条”等政策,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强化顶层设计;不仅打造“龙城英才计划”2023升级版,实施“青春留常”计划、高层次人才“双聘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还通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加快“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023年,常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第1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8%,位列江苏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2%,位列全省第二,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如今,拥有2万余名科技人才的常州科教城迸发活力,“创新辐射力”成为近6000家企业发展的能量源;龙城实验室、龙城科创学院和龙城金谷,三个以常州古称“龙城”命名的创新载体,正加速集聚技术、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构筑技术创新生态;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汽研等研发和测试平台,联合“产学研用”181家单位组建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带动常州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