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注

神十九航天员乘组确定,今晨出征

东大校友王浩泽,从造火箭到坐火箭

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新华社发

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

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乘组成员为: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

这次航天员乘组依然采用“一老带两新”的组合,由蔡旭哲这位70后老将担任指令长,带宋令东和王浩泽两位90后完成飞行任务。其中,王浩泽是继刘洋、王亚平之后我国第三位女航天员,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毕业于东南大学。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胡玉梅 综合

蔡旭哲 刷新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

蔡旭哲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22年6月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在执行神舟十四号出舱任务的时候创下了多个首次,包括首次舱外救援验证、首次跨舱段的舱外行走等。

蔡旭哲回忆,2022年6月到12月,他和队友一起执行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参与并见证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实现了首次太空会师。此时此刻,太空忙碌充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蔡旭哲表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都是这场接力赛的参与者、建设者、传承者,大家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航天员也是这场接力赛的一分子。

时隔两年,48岁的蔡旭哲再次领命出征,刷新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对于两名90后新队友,他给予高度评价——两名队友勇敢、自信、阳光、乐观,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他们在一起,我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年轻,可以说受益颇多、信心倍增。”他透露,他们三人在一起备战训练已有一年多,一直保持最佳的状态、顶格的标准。

当被问及还会去执行出舱任务?如何带领两名90后应对挑战?蔡旭哲说,在太空执行出舱任务充满风险和挑战,考验乘组配合的默契度,考验天地协同的精准度,这次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也安排了多次出舱活动,三人在地面已经做好充分的训练,尽力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周全,把之前历次出舱任务的有益经验都梳理清楚,把各种方案、预案都训全、训好。地面准备越扎实,天上操作越从容。在空间站执行任务,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这对乘组的应急情况处置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也是航天员面临的最大挑战。相信有扎实的备战训练,有坚实的地面支持,一定能够直面挑战、安全、顺利、稳妥地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宋令东

接力棒传承的“90后”一代

宋令东是1990年8月出生,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在记者见面会上,宋令东说:“21年前,13岁的我和同学们坐在一起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心潮澎湃,无比神往,飞天梦想的种子就此萌发。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那一刻,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太空最近的天空,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战鹰护卫祖国的长空。七尺男儿朗朗乾坤,保家卫国义不容辞。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再次点燃我的飞天梦,入队以后,我牢记飞天使命,勇敢担当。”

如今,“神舟家族”的接力棒已从“60后”“70后”“80后”的前辈手中传承到“90后”一代。宋令东说,作为一名90后航天员,自己有幸为国出征,执行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深感荣幸与自豪。“我深知这一切得益于祖国的强大,得益于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更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宋令东说,出征在即,重任在肩,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90后”的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再次写满太空。

按照计划,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于2025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三名航天员将在空间站里度过春节。宋令东说:“我们也会在中国空间站给大家拜大年送祝福。地面人员也为我们准备了节日大礼包,至于里面是什么样的礼物?我们也很期待这份神秘的惊喜。”

王浩泽

第一个坐上火箭的火箭设计师

王浩泽是1990年3月出生,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不仅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将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

在第三批航天员中,有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是其中之一。此前,她从没想过,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朝一日可以成为航天员。“当时看到有这个机会,太宝贵了,我就报名了,太酷了!”

身为工程师而不是飞行员的她,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航天生理功能测试,对她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然而王浩泽却很享受这个过程,未知的挑战并未让她产生压力,只觉特别新奇。“航天员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能有幸参与其中,我就已经很幸福了。”

从航天科技工作者入选第三批航天员,王浩泽无疑是幸运的。但幸运不代表训练标准会降低。选拔阶段,第一次坐离心机,短短几十秒,让她的肺部像撕裂一样。“离心机教员说他有一个警铃,这么多年从未响过,从来没有航天员按下过。我当时就握着这个警铃,一直在做思想挣扎。虽然很难受,但我觉得我不能按,我不能成为第一个按警铃的人。”

王浩泽将与两名队友共同承担空间科学实验和站务管理任务,她主要负责空间试实验项目、物资管理和站务管理工作。她说,很多重大项目都将由三人共同完成,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我相信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在天地一心的默契配合下,我们乘组一定会顺利圆满完成任务。”

见面会上,王浩泽说:“从火箭发动机设计师到航天飞行工程师,我的身份在变,但航天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不变。从造火箭到坐火箭,从托举飞天到自己飞天,我要深深地感谢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她说,作为一名航天员,从幕后走到台前,航天员也是千千万万航天人的手和眼。“我们已经在地面的模拟器训练了无数次。我和大家一样,做梦都想去天上的空间站看一看,我想在咱们的‘太空豪宅’里飞来飞去,体会失重的快乐;我想精心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守护好咱们自己的太空家园;我还想在深邃的太空里遨游,向星星挥一挥手,当然我更要看一看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身处何方,祖国母亲永远是我最深的眷恋。”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王浩泽是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2008级能源动力工程本科、2012级热能工程研究生,导师是顾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