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大江苏

跨越1900公里

青海志愿者捐献干细胞 为江苏患者生命续航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惠 记者 李子璇)跨越1900公里,只为生命的接力,两位陌生人,因为十万分之一的“髓”缘,完成生命的重叠。可是,患者红细胞的生长迟滞,经过多方讨论研究,医生找到了新的治疗方案。近日,患者康复出院,目前各项指标均正常。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来自沭阳68岁的张先生(化姓)在一次偶然的体检中发现血细胞明显减少,于是前往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被诊断为白血病前期(MDS-EB1),这种疾病极易向白血病转化。回想起父亲也曾因血液病离世,张先生深感恐慌和不安,他对生命的渴望变得尤为强烈,迫切希望能够彻底治愈自己的疾病。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张彦明召集血液科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计划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历时3个月的焦急等待,幸运的是,他们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一名完全匹配的志愿者。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和预处理治疗,2024年6月8日,跨越1900公里,这袋生命的“种子”历时22小时的长途跋涉,从青海平安抵达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顺利输入到患者体内。

正如大家所期望的,一切进展得非常顺利。供者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植入,患者的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较为理想,但是红细胞的植入出现了延迟。经过仔细排查,在患者体内检测到针对供者红细胞的血型抗体,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患者红细胞的生长迟滞,这种情况在移植后较为少见(7%左右)。

血液科团队应用了现有的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CD20单克隆抗体和血浆置换等,均未取得明显疗效。医疗团队针对这一难题通过查阅文献,反复讨论,尽可能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最终,决定采用一种可以过滤血型抗体的新方法——蛋白A免疫吸附疗法。经过两次治疗,患者就取得了显著疗效,红细胞逐步恢复正常。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患者康复出院,目前各项指标均正常。

未来,在血液病研究与治疗之路上,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考验,对这位老年患者的顺利移植和疑难并发症的成功处理,给血液科医护人员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血液科医护人员表示,定将不负患者所托,全力以赴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