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书籍界的哥伦布

《书籍是怎样炼成的: 现代出版之父的传奇一生》 [意]亚历山德罗·马尔佐·马尼奥 著 王铭熠 译 上海三联书店

□李北园

202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苏州校区联合举办了“文明的曙光:世界各地书籍的形成及其早期历程”国际学术会议,探讨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等十个文明中书籍的形成史。

“第一本书”出现于何时?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因为从口头讲诵、文本实践到物质对象的书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就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在开场致辞中提到的那样:书的出现是文明的曙光,书的存在也是人类生活生生不息的缘由和证明,它意味着人类可以将知识和思想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

相比于书本身,出版人是隐身者。当读者在翻阅书籍时,通常只会对书的内容或者作者感兴趣。但在新近出版的《书籍是怎样炼成的:现代出版之父的传奇一生》一书中,15世纪的隐身者阿尔多·马努齐奥被推到了前台,他是书里的主角。

大约1450年,阿尔多·马努齐奥出生在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地区的巴夏诺镇,20多年后,这位小镇青年前往罗马学习,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钟情于语法研究、经典阅读等高雅活动。1480年,阿尔多成为意大利中部城市卡尔皮领主的宫廷教师,成功进入上流社会。

与阿尔多的成长经历同步的是,德国人约翰·古腾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1465年被引进意大利,活字印刷导致了欧洲的出版和媒体革命,迅速推动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氛围浓郁的威尼斯,很快地后来居上,成为全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最活跃的印刷中心。此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渴望从古希腊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但旧式书籍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显然造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

如果回到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的书是什么样子,《书籍是怎样炼成的:现代出版之父的传奇一生》中这样描写:“在当时的一部著作中,人们会将从古至今全部的评注组合在一起出版,而印刷商总是尽可能提供至少三到四种评注,将这些评注交替排在对开格式大尺寸图书(对开纸即全开纸对折一次后得到的纸张,用此类型纸制作的书的尺寸至少为40厘米 × 26厘米)的空白处。”

这样的书,显然对普通读者很不友好。阿尔多是时候出现了。大约在1490年,40岁的阿尔多来到威尼斯。很快,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拉丁语版的《缪斯之歌》,这是一本典型的教辅书,相比于当时流行的大开本书,它显得十分迷你,是一本便于翻阅的小册子。之后,阿尔多又出版了几本教辅书,并逐渐从作者转变为出版人,拥有了自己的印刷厂。

阿尔多作为出版人的首秀发生在1495年2月,他推出了希腊语语法:康斯坦丁·拉斯卡利斯的《问答》,在该书序言里,阿尔多表达了他作为出版人所肩负的使命:“在这个充满苦难的泪谷里”“我们决定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性的光荣”。听上去冠冕堂皇的说辞,绝非仅仅是一位出版商为自己贴金。纵观阿尔多的出版生涯,他所身在的亚平宁半岛始终处于极度动荡之中。战争的危机,时刻牵动着阿尔多的神经。面对外国军队的到来,民族主义盛行,人们希冀自由传播的思想和知识可以构成对入侵者的一道防线。

阿尔多是那个巩固防线的人。他彻底终结了用评论和解释来框定文本的风气,使得本该成为书籍核心内容的文本得以完整地出版,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地理解所读到的内容。阿尔多重新采用八开本形式出版经典著作,让图书拥有了索引和书封;此外,他还发明了意大利斜体,与人合作创造了新的字体,并在书籍装帧方面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和设计,他还与孙子一起创建了标准化的标点符号系统。

在阿尔多的努力下,现代图书的范本形成了。毋庸置疑,没有阿尔多,就没有现代的出版业。

而对于阿尔多来说,书成为他接触包括宫廷贵族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重要通道。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就是阿尔多的读者之一。这位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买点纪念品,阿尔多的出版物是他中意的纪念品之一。他至少拥有26本阿尔多出版的书,每一本书上都一丝不苟地注明购买日期、地点和价格。

哥伦布对知识海洋同样有兴趣,而阿尔多,则是那个为出版界别开生面的探险家。经阿尔多改良形成并在后来不断被完善的现代出版范本,大约19世纪上半叶进入中国,并很快得到应用推广。至于这种外来出版范本与中国本土出版物之间的彼此借鉴融合,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