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
半个月前去世的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是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这个90多岁的老头凭借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和睿智的应答,在B站上收获了五六十万中国粉丝。在20世纪心理学史上,津巴多无疑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出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撰写过影响巨大的心理学教材,更重要的是,他在半个多世纪前主持的那场“斯坦福监狱实验”,尽管持续了不到6天就中途夭折,却成为现代心理学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案例。津巴多由此提出的“路西法效应”这一概念,直到今天仍在深刻影响我们对社会环境与人性善恶的诸多思考。
回到1971年8月,那6天里,斯坦福大学乔丹楼的地下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那一年,38岁的津巴多博士正处在春风得意的事业上升期,他主编的《心理学与生活》在出版后的大获成功,不仅为这位年轻的学者赢得广泛学术声誉,也改善了他的生活水平,他渴望开辟更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嬉皮士、环保、反战等运动风起云涌的社会氛围中,津巴多找到了方向:行动中的社会心理学。他为这个课题设计了一项实验:模拟监狱中的人际动力学。
8月15日,实验开始了。24名大学生被带进斯坦福大学乔丹楼地下室一座被临时改造出来的逼真的“模拟监狱”,他们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实验的志愿者,每个人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情绪稳定。大学生被随机分配了角色:9人扮演“囚犯”,9人扮演“狱警”——他们的任务是“维护监狱的秩序”,剩下的6人候补。直到此时,包括津巴多在内,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行为实验,大学生们会“表演”他们的角色,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就像在学校晚会的舞台上一样。
然而,实验正式启动仅仅几个小时后,骇人听闻的场景出现了。凌晨两点半,“狱警”们吹响哨子叫醒熟睡的“囚犯”,让他们排队接受体罚。翌日清晨,受不了折磨的“囚犯”们奋起反抗,堵住牢房大门,阻止“狱警”们进入。换来的当然是更严厉的惩罚和羞辱:他们被脱光衣服、没收寝具,禁食,被迫用手洗马桶,带头反抗的人被关了好几个小时的禁闭……角色双方的对立越来越严重,“囚犯”的情绪开始失控,有人开始绝食。
原计划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6天紧急宣告终止,所有档案被封存。很多年后重新启封的原始记录写道:“我们目睹了一群正常、健康的美国大学生被赋予了两种不同的实验职能,作为‘狱警’的一方,他们似乎通过侮辱、恐吓和剥夺同伴(被选为‘囚犯’的一方)的基本权利来获得快乐。最具戏剧性和令人恐惧的是,那些原本没有虐待倾向的人,轻易就激发了自己的攻击行为。”一位“囚犯”说:“我发现人类很容易不把同类当人看待。”
这项实验在当时引发的巨大反响令津巴多本人也始料未及,称之为“恶名昭著”也不为过,直到30多年以后,他才有勇气重新翻看当年的实验记录,并于2007年撰写了这本《路西法效应》首度详细披露“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台前幕后,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路西法是西方宗教神话中上帝最钟爱的天使,最后却堕落到地狱成为恶魔。津巴多以“路西法”为书名,是想通过对心理学实验的解读,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让人为恶?
作为严肃的心理与行为科学家,津巴多不会认同宗教层面简单的善恶二分法,也不会满足于“先天不良后天失调”之类简单的生理归因。在系统梳理“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各种数据、文字与影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后人类历史上那些反人类的极端暴力事件,津巴多得出结论,特定的场合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外部情境压力,以我们想象不到的力量迫使人改变性格,促发去个人化、服从权威、被动面对威胁、自我辩护与合理化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津巴多称之为“去人性化”过程,它好比心理上的白内障,遮蔽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怜悯心,让任何普通人变得冷漠无情,甚至肆无忌惮地犯罪。津巴多说,想要全面和完整地了解人类行为,特别是那些极端的、反常的行为,就必须正视和深入研究社会情境对人的巨大影响,而这也是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健康社会的前提。
令人欣慰的是,这场探索阴暗心灵的旅程在最后一章迎来光明的结尾。津巴多告诉我们,人性终究是良善的。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种种方法,利用个体力量挑战情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