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生产和销售合格的防毒面具,是基本伦理。
但央视调查发现,防毒面具造假售假问题严重。记者与多个网络商家交谈得知,所出售“非国标”产品其实就是偷工减料的假货。在国内多地,实体店销售同样乱象百出。例如,长沙市两家名为“瑞德消防管道”和“康达器材”的公司,这里均有“非标” 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出售,价格均在二十几元。但是假货就是假货:用手一撕就破、用火一烧就烧穿、散发刺鼻气味,由于材质低劣,戴了不如不戴。
消防部门数据显示,火灾中大部分罹难者是因吸入过量烟气致死。相比大火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毒烟气和高温才是火场的致命危险。而佩戴防毒面具可将浓烟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二氧化碳,是火灾发生时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救生工具。但是生产和售卖伪劣防毒面具,极容易导致佩戴者陷入绝境,这样的防毒面具岂不是“有毒”面具,岂不是害人面具?
制假和售假大行其道,难道当地没有监管?当然不是,有的商家明确表示,近期消防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严查不合格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
但问题在于,不法商家的销售方式极为隐蔽。而在把假货“包装”成真货后,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前述商家就表示,其出售的“非标”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售价仅为二十几元,并且“3C”认证、消防认证编码等信息完备,从外观看与“国标”产品几乎毫无差别。公众当然相信监管部门对这种廉价的防毒面具可以轻易识破,但令人担心的是,“漏网之鱼”大量存在,可能是售假者以“打游击”方式应对运动式检查的结果。
此外,假货的背后也有一个隐秘的“市场”。一家消防超市的工作人员直言,二十几块钱的东西,没人在意质量。这句话引人追问,到底什么人明知道防毒面具不合格还要购买?到底是何种力量使得制假售假者和购买者达成了某种“默契”?难道购买者只是为了拿回去“装饰门面”应付检查?如此一来,岂不是把消防安全、人员生命权益当儿戏?
针对此种乱象,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更为严格地细化监管体系,以常态化、全程化监管机制应对售假、制假问题。须知,售假者利用的就是监管的“间隙”,监管人员稍有放松,这些人就会借机发挥。央视的调查报道足以说明问题;另一方面,应该以源头治理的决心,深挖假货制造链和销售末端,以此打开突破口。
假防毒面具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会凭空消失。查清来源和去处,进行针对性的打击和疏导,清除假货的生存土壤,推广优质产品,可谓重中之重。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