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一切有迹可循

《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著 续文 译 译林出版社

□李北园

10月26日,首届长江华语文学榜揭晓,杨苡口述、余斌撰写的非虚构作品《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上榜。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本就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学题材,当它们被精准对标到一个个真人、一件件真事,并且经由一位百岁老人口述而出,沧桑厚重感直抵人心。以百岁作为计量单位,有它天然的精妙之处。百岁之间,小到家长里短、人情冷暖,大到世事变迁、政权兴衰、社会发展,都可以有条不紊、宽松有致地容纳进来,被个体生命准确地感知。

德国畅销书作家弗洛里安·伊利斯深谙“百年”或者“世纪”这个关键词的魅力所在,他的非虚构作品“1913”,就将场景锁定在了一个世纪前的1913年。

《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中,弗洛里安以冷峻幽默的笔触详细描画了一幅历史全景图。在巴黎、莫斯科、伦敦、柏林和威尼斯,人们喝酒、沉沦、写作、绘画,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爱慕又相互诅咒,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一切都被推向极致。

1月,希特勒在美泉宫花园散步时遇见斯大林,弗兰茨·卡夫卡几乎为爱疯狂。2月,纽约的“军械库展”引发了现代艺术的大爆炸,一些女人以每小时100克朗的费用在弗洛伊德博士面前袒露自己的灵魂。3月,阿诺德·勋伯格在公众场合吃了一记耳光,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开始他的郊游和他的新逻辑,弗吉尼亚 · 伍尔夫写完了她的第一本书。4月,托马斯·曼在构思《魔山》,卡夫卡靠每天下午的除草工作来治疗他的“倦怠症”。5月,施尼茨勒与妻子激烈争吵,甚至想饮弹自尽;斯特拉文斯基和未来的情人可可·香奈儿初次相遇。6月,卡夫卡起草了一份求婚书,劳伦斯发表了《儿子与情人》,德国军队继续膨胀。7月,埃贡·席勒和奥地利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玩铁路模型,马蒂斯带给毕加索一束花。8月,弗洛伊德晕厥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一起骑马,赖纳·马利亚·里尔克有女客来访。9月,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卡尔·施米特想自杀,弗洛伊德和荣格唇枪舌剑,查理·卓别林签下他的第一份电影合同。10月,先锋派们聚在一起搞神秘剧,德皇威廉二世给民族大会战纪念碑举行落成典礼。11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出版,普拉达的第一家时装店在米兰开业,杜尚把一只车轮放在一把餐椅上。12月,在巴比伦发现了厄特默南基神庙遗址,也就是传说中的巴别塔;施尼茨勒开球迎来1914年。

《1913:繁华将近的时代终章》是《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的续篇,书里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视角也延伸向欧洲以外的世界各地,一个更为生动鲜活的1913年被呈现。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1913年从一场地震中开始,就发生在1月1日,震中在硅谷,一个在日后被认为是世界最强大脑的地方。也是在这一天,美国第一个邮政包裹发出,发出包裹的人一定不知道,一百年后,世界各地的人,尤其在遥远的中国,每天都会有亿万人翘首企盼他们的包裹从或近或远的地方被递送到自己手中。日后凭借《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而名噪天下的菲兹杰拉德,在1913年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他只得退而求其次去普林斯顿大学就读。也是在这一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照相机,这个奇妙而魔幻的东西,在1913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负责显微镜设计的奥斯卡·巴纳克是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喜欢琢磨摆弄相机,他发明了便携式小相机,从此普通人也可以随时随地想拍就拍了。这款相机即著名的徕卡(Leica),名字是奥斯卡本人起的,源于莱兹(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组合。

锁定1913年,这一年最具有爆炸性的画面之一,发生在10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在华盛顿按下了一个小按钮,一封电报从白宫出发,途经古巴和牙买加,传到了巴拿马。在甘博阿大坝下,几百个炸药包同时引爆,大量的水涌入巴拿马运河。6000万年以来,太平洋和大西洋首次在抵达合恩角之前就汇流了。

通过无数碎片化的场景,弗洛里安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又令人不安的1913年。事实上,眼花缭乱的现象之后,危机正在袭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于次年,即1914年爆发。战争仿佛是对1913年完成的电影《幸福的权利》的一个验证——这部胶片长度有695米的电影表达了一个强烈的观点:幸福通常是短暂的。

回望1913年,这个世界在那之后的走向,一切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