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乐昊
2021年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墓,可以说是考古界的一个传奇故事。2011年,南昌文物圈里秘密兜售一尊纯金打造的大金龙,这条金龙等级很高、要价不菲、来路不明,因此没人敢收。因为来头越大,麻烦越大。文物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线索,正暗中查访时,另一条线索出现了。南昌郊区的农民在山上发现了一个15米深的盗洞,于是马上打电话向文物部门汇报。
文物工作者一来到现场,心里就凉了半截,这是一个打凿得非常专业的盗洞,而且位置判断极为准确,一洞正打穿了墓室正中,墓室内一片狼藉,连棺椁都被锯开,陪葬品被洗劫一空。仅有破碎的棺木质地紧密依然散发着浓郁的松香,提示这必定是一个高等级的贵族大墓。
这会不会就是传说的刘贺墓呢?海昏侯刘贺在汉代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汉武帝的孙子,第二代昌邑王,在权臣霍光的摆弄下,甚至当过27天的皇帝,后来被废,贬为海昏侯,可以说,从汉末曹操组织的“摸金校尉”开始,历朝历代的盗墓贼们都惦记找寻海昏侯刘贺的墓地,因为他下葬时身份已跌落,但陪葬家底却格外丰厚,这就意味着这个墓挖掘难度小于帝陵,但收获却有可能等同于帝陵。
据说历史上的盗墓贼通过寻金定穴的方法,确实找到过海昏侯墓,但没有一个人能进入墓中。因为在东晋时期,江西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地震改变了海昏侯墓和鄱阳湖之间的格局,海昏侯墓被淹没,变成了一座水下大墓。古时候没有潜水设备,盗墓贼无法实现水下掘墓,漫漫湖水反倒成了海昏侯刘贺的保护者。
到了近代,又一次地壳运动,把海昏侯墓顶出了水面,盗墓贼又有了可乘之机。在发现盗洞后,考古工作者马上对这个墓穴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发掘,在发掘中他们发现,盗贼虽然狡猾,但还是偏差了一点,他们挖到的墓,虽然也是高等级大墓,但并非海昏侯墓,而是海昏侯夫人的墓葬,离墓室仅有5厘米的地方,还有一座墓室,虽然经历过地震破坏,但并未被人为搅动偷盗过,才是真正的海昏侯大墓!墓主人腰部的一枚玉印,清清楚楚地刻有“刘贺”字样,与大量带有“臣贺”字样的木牍、金饼交叉印证,彻底坐实了海昏侯的身份。
历史学者辛德勇的《海昏侯刘贺》,写的并不是考古秘辛,却把这位短命君王的一生,在历史坐标轴中还原了出来。他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基础,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详细剖析,海昏侯在史书中往往被写成一个糊涂、昏聩、狂乱无道的窝囊废,但在辛德勇的考据中,由胜利者乃至历史的操弄者书写的史书亦未必可尽信。
“假如昌邑王的行为,确实已经危及社稷,理应举朝上下,尽人皆知,当霍光宣布废黜其帝位的决定时,人们自宜平静接受。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群臣皆惊愕失色’,显示出并没有相应的征兆,其间必有隐情。”
辛德勇笔下的海昏侯刘贺,虽然言行失据,头脑简单,颇有一些二愣子的特征,但倒也没有太多道德败坏的实锤。权臣霍光扶持的年轻皇帝汉昭帝不明不白地早死之后,他急于寻找下一任傀儡,刘贺因是汉武帝直系孙辈,又是出了名的“轻狂不惠”,看起来似乎很容易操控。当时朝中元老,屡次暗示刘贺要吸取昭帝的教训,“垂拱南面”,“慎毋有所发”,先做出亲近霍家的姿态以自保。奈何二愣子刘贺本来脑子就不太灵光,竟然一本正经地认真当起皇帝来了,他从昌邑封国带到京城的旧臣200余人,甚至一意孤行,图谋清除霍光,最后被霍光以“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的罪名,悉数诛杀,这些旧臣在临刑前还在市中呼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刘贺作为汉朝历史上一位几乎被人遗忘的皇帝,在位不满一月,也不拥有谥号。普通的历史年表,无论是中国学者编撰,还是东洋、西洋学者论述,几乎见不到关于这位皇帝的丝毫行迹,即使是《汉书》这样的历史典籍,对他的记载也模糊不清。这位生前被玩弄、被忽视、被扭曲的短命帝王,似乎憋着一场时长跨度历千年的复仇,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其陵墓被发现,才把历史学者的眼光拉回到他身上,重新审视、厘清,在历史里翻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