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非虚构叙事下的工业情怀

《城市书:工厂生活》 罗海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4年5月

□诸纪红

与许多宏大叙事、空泛描绘的工业题材作品不同,罗海的散文集《城市书:工厂生活》以独特的非虚构方式,突破传统工厂叙事的局限,用真诚而深情的笔触,引领读者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工业城市的内核,共同感受那个时代工厂生活的酸甜苦辣,探索工人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

《城市书:工厂生活》以工厂为舞台,深刻揭示了工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在《锅炉房》《干燥窑》等篇章中,罗海详细记录了自己在硫酸厂工作的点点滴滴。他写道:“我在锅炉房的日子是得意的,我不仅收获了去苏州培训的机会,更是拥有了一种在工作和阅读之间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工厂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透露出工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同时,《马鞍山》《长江》等篇章,描绘了城市风光与自然景观,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慨,让读者在感受工厂生活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罗海的写作风格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工厂生活体验为核心特点,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工人的喜怒哀乐与生存状态。这种真诚而深情的笔触,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丰富了作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他在《工厂笔记:如歌的行板》中写道:“我站在汽包房上,看工厂的晨光。阳光从地平线上慢慢铺开,然后就铺满了我们工厂,把我们工厂染上一层金黄金黄的色泽,热烈又温暖。”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工厂生活的深厚情感。罗海还善于运用意象和细节,如“锅炉房的阀门和管道”“硫酸厂的烟囱和净化塔”等,这些具体的意象和细节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工厂生活的真实面貌,还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对时代变革的深刻关注和对工人心理的细腻刻画。罗海不仅记录了工厂生活的日常,更通过《硫酸厂的文化天空》《工人文学社》等篇章,展现了工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与挣扎。例如,在《硫酸厂的文化天空》一篇中,罗海详细记录了工厂内文化活动的匮乏与工人对精神文化的渴望,他写道:“我们厂几乎是文化的沙漠、文学的沙漠,对文化和文学既没有任何组织给予引导,更没有任何组织给予扶持。”这样的描写,不仅揭示了那个时代工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困境,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除了对工厂生活的细腻描绘,罗海的作品还深刻关注了时代变革对工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内心的微妙变化。如描写工人老张面对失业困境时仍说:“这阵子难熬,可咱工人有的是力气和心眼儿,总能找到出路。”这种坚韧与乐观,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工人面对逆境时不屈不挠的内心世界。

罗海是一位有着丰富工厂生活经验的作家,他个人的工厂经历与深厚的文学素养的结合共同铸就了《城市书:工厂生活》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罗海曾在硫酸厂工作多年,对工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他将这些经历和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命力。同时,罗海还善于从个人经历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和影响力。这种将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与其他工业题材作品相比,《城市书:工厂生活》在叙事方式、情感表达以及主题深度上均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罗海通过非虚构的写作手法,不仅还原了那个时代工厂生活的真实面貌,更深入挖掘了工人群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价值。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为文学领域贡献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