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
2020年,高洪雷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一书出版。2024年8月,《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姊妹篇”《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映生辉,了了高洪雷一个心愿,也成就了书坛一段佳话。
《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琅琊(青岛)为开篇,通过15个港口、海峡或海域,关注丝路沿途国家或地区的兴衰变化,演绎千年历史的波谲云诡,以小切口展示宏阔的历史空间,以贯穿古今的视野打量海上丝路的形成过程和辐射形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扎实的历史书写和多彩的文明图景。
海上丝绸之路并没有固定的东方起点,一说是泉州,一说是徐闻与合浦,一说是广州。仅就山东来说,也有登州(今蓬莱)和琅琊(今青岛)之说。之所以选择青岛,高洪雷说不单单是因为爱乡情切,而是由青岛的海洋地位决定的。他在书中写道:“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在琅琊台湾(今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南部)建立了中国五大古港之一的琅琊港,从而拉开了青岛成为东方海上丝路枢纽的序幕。”从青岛出发,高洪雷以笔墨探访扬州、太仓、宁波、泉州、广州、徐闻与合浦,巴士拉、占城(今越南南部地区)、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红海等海上丝路重要地标,着眼于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进一步拓宽对丝绸之路历史的理解,意在诠释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是一条贸易路线,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货品,主要是陶瓷和茶叶。由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书中介绍:“古代帆船标有水蛇线和走马线,当船的吃水深度高于水蛇线、低于走马线时,行船最为平稳。”为达到一个合适的吃水深度,从中国启航的商船一般都用瓷器压舱,而从西洋返航的商船则以少量的白银、树木和大量的贝壳压舱。“因为靠骆驼、马匹从陆地运输陶瓷,沉重且易损,运量还有限,而在海上运输瓷器,既不易损坏又可压舱。”瓷器、茶叶等货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使者。1867年,一个名叫詹姆斯·泰勒的苏格兰人,“从中国福建买了一棵品种优良的古茶树,种在了斯里兰卡北部高地,并拓展为斯里兰卡的第一个茶园。”“他从印度摩揭陀带回了制糖法,带回了制糖工匠。唐朝用扬州的甘蔗做试验,做出来的糖比印度糖的质量还要好。”唐使王玄策也曾在一次次出使印度的行程中,学到了制糖技艺,且进一步改进了技艺。
报告文学是一种开放性、具有“互文性”特点的文体。历史负责真实,文学负责有趣。在大量史料考证和吸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洪雷面朝大海,爬梳史料、合理畅想,书写海上丝绸之路。他认为,一座城市要想留住自己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辉光,不应忘记每一个曾为之付出智慧的人。书中,从徐福东渡到郑和下西洋,从范锷力主设立板桥镇市舶司到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发送“东方密报”,从法显在青岛登陆到鉴真东渡传教……高洪雷评价郑和:“与阿波罗登月计划一样,郑和的远洋航行也极大程度上展示了国家的财富和科技水准。”他又由衷敬佩法显,赞叹他以最壮观的生命形式,为泱泱中华引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说他是中国佛学与丝路的“精神海拔”毫不过分。
《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将目光投向世界史叙述较少涉及的东南亚以及印度洋国家,更堪称是“另一半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