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重磅/社评互动

公益培训,一个街道的“十年磨一剑”

要办好公益培训,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抓落实。公益培训不能搞成“一阵风”,而是要坚持不懈、扎实推进

现代快报报道,早在2010年,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推出“智惠·旺庄”公益培训班,经过十多年探索,聚合了辣妈肚皮舞、养生气功、美妆班等30个课程,每到春、秋报名季,学员名额全靠抢,而晚间课堂每节收费2元,一放出名额就被年轻人和上班族“秒光”。一个街道的公益培训课,如此火爆,引人探寻。

近年来,各地公益培训风生水起,不时传出佳音。例如,在一些城市,八段锦公益培训引得市民投身其间,让优雅的健身成为一种风尚。但在一个街道层面,公益培训做出实效,做出名声,颇为不易。

原因在于,一方面,要兴办公益培训,意味着诸多方面的投入,而街道层面的相关资源有限、人力有限,谈何容易?另一方面,公益培训的培训方式、内容和时间,和市民实际情况和需求容易“错位”,公益课堂的实际运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上课时间随意、收费不合理、名为“公益”实为“生意”等问题也频现。

可以说,要办好公益培训,面临各种考验。对此,旺庄街道坚持问需于民,居民提需求、政府匹配资源,形成传统。对教师和学员提出“双向约束”:对教师,课程大纲必须提前给到,期末学员到课率必须超过70%,否则第二年该课将直接被取消;对学员,白天课程免费,晚间课程收费每节2元,3次无故缺席将被永久取消抢课和上课资格。

明确了“办学”方向,协调了资源和需求,强化了制度和机制,这就从源头上遏制了不规范、不理性的冲动,消解了漏洞和隐患,使公益培训走上了正轨和快车道。

公益培训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需求。要把好事办好,就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把群众呼声放心上,秉持理性和建设性,深入开掘,不断深化,解决群众的难点和痛点,增强群众的获得感。现实中,凡是公益培训搞得好的地方,一定有着这样的共性:对民情民意了解透彻、深谙“办学”规律、以公益之心办公益之事。

要办好公益培训,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抓落实。公益培训连着群众的感受,表现着善政的暖意,不能搞成“一阵风”,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坚持不懈、扎实推进。

旺庄街道的公益培训样本,值得推广。这个样本的“切口”很小,内涵很深;形式很“散”,主旨却统一。事实说明,要办好公益培训,不仅要靠真金白银的投入,更要靠一颗恒心、万千“热心”。唯有时时刻刻想着百姓,想着公益,方能不负众望、不乱阵脚。

说到底,公益培训不是作秀。公益培训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呼唤着求真务实、真心真意的工作作风,体现着政心民意的深度连接。公益培训,大有可为。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