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王振羽
听爹娘说,在春天里,他们去襄县姚庄看望住在捡娃姑家的栓义伯。捡娃姑带他们去了首山公园,桃红柳绿,油菜花一派金黄,还远远能看到首山的文峰塔呢。爹娘说的姚庄,乡人多称山前姚庄,什么山?首山啊。国庆长假在家陪伴爹娘,一时兴起,就带着爹娘,去看首山的文峰塔。
莽莽苍苍的大中原,河网密布,万里平畴,却少山脉。不过,只是稀少而已,也不能说无山,襄县城南五里许即有首山。首山,万山之首,或说是八百里伏牛山之首,似乎气魄不小。但在我幼年的印象中,实在是平淡无奇,光秃秃的濯濯童山,横卧中原,了无生趣。因汝水泛滥,冲毁堤坝,村子里安排每家每户都要去首山采石头,以供修河坝之用。哥哥和我跟着爹娘拉着架子车去首山,山上有很壮阔深邃的大石坑,红石块随便乱堆,令人目眩。爹娘与人商量交涉,才允许搬些石头,放在架子车上。当时是否给了看山人东西以作交换,已经记不清楚了。爹娘当年在蒲楼中学读书时,他们秋游去过紫云书院为学校割草,说是还能看到首山的文峰塔呢。那次,哥哥和我跟着爹娘到首山拉石头,乱石满山,荒草离离,不见树木,更无文峰塔的丝毫踪影。
后来,到南京读大学,经常要走许南公路去郑州乘火车,眺望首山,还有流经村子边上的汝水在此潺潺流淌,仍旧不见文峰塔的踪迹。父亲给我们兄弟们所说黄帝到过首山采铜,庄子、司马迁、王充等也曾说到过首山,莫非是在他处另有其山?也许都是一种传说与附会而已?
如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出了村子向西,经裴昌庙到沟刘往北,只见首山横卧,宛在眼前。过了沟刘,再过王湾西,到蒋湾,就进入襄县境内了,襄县如今隶属古都许昌。经山头店一路再向西,沿山而行,深秋时节的首山南北,旷野平畴,或金黄,或深红,花生、高粱、黄豆、玉米等或在收割,或正在等待收拢,最为新奇的是满山皆树,繁茂浓密,青翠葱茏,枣树、柿子树上的果子挂满枝头,特别显眼,丝毫没有当年光秃荒芜的半点迹象。爹娘说,整个首山都已经打造成大公园了。经过首山公园北门,文峰塔耸立在西,遥遥在望。依据导航,继续前行,盘山而上,转眼间,就到了文峰塔下。
陪着爹娘,看文峰塔下的介绍文字,方才知道,如今的这座文峰塔是在明代原址之上,依照明代风格,以仿木结构复建,于2016年开工,在2019年孔子诞辰2570年之日历经三载而成。“文峰塔”三字为两院院士吴良镛所题。这一新建文峰塔分为塔刹、天宫、地宫、塔身、塔座等五部分,塔刹全部采用鎏金工艺,瓦面是灰色琉璃瓦。塔身外部仿明代栈板墙结构,古色古香,大气磅礴。塔内四壁有襄县自古以来的40位历史人物画像,还配有诗文,诗文并非乡曲之士的附庸风雅,还算清新好读,而丹青作画,描绘古代人物,栩栩如生,似乎更胜一筹。陪父亲读《后汉书》《资治通鉴》,最为熟悉的后汉人物,刘秀麾下的二十八将中有五人跻身在文峰塔的墙壁之上,分别是王霸、坚镡、祭遵、祭肜、傅俊。父亲就祭遵、祭肜兄弟加入刘秀团队参与昆阳大战之前的不期而遇惺惺相惜有生动描绘。
在文峰塔下盘桓,往北眺望,襄城就在脚下,汝水依城缓缓东流。母亲说,我外公家的大船当年从汝州、郏县过来,很远就能看到文峰塔,也就知道,船就要进入襄县,距离老家姜渡口不太远了。文峰塔最初建于朱明嘉靖三十年秋,是正德十二年进士姚汝皋等倡议而促成,他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贵州左参议。据称,他因上疏谏说巡幸、大礼议,被廷杖,寿终从祀乡祠。姚汝皋的儿子姚继可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曾任工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也不知道,民国时期的河南大学校长、史学家姚从吾先生是姚汝皋父子的后人否?山脚下的山前姚庄村民是否也是这一脉姚家的后裔?文峰塔毁坏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爹娘多年前所看到的,是明代的文峰塔。
离开首山的文峰塔,本来要去乾明寺,但父亲有点累了,就匆匆下山,沿着首山的沿山大道返回汝水边上的小村里。返回途中,网上查询,父亲当年所说典籍所载,并非虚言。现摘录若干,录以备忘。《庄子·杂篇·徐无鬼》载:“轩辕帝与方明、昌寓、张若、诩朋、昆阍、滑稽七位圣贤,前去具茨山拜见圣贤大隗,问计安天下。”《史记》也载:“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王充《论衡·道徐篇》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万历四十六年纂修的《襄城县志》称:“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
有一叫贾訸者曾写过一首七律,提到首山,其中有“路出名邦渺树烟,首山横带马蹄前”“身经七圣皆迷地,望入诸峰众妙天”这样的诗句,但忽视了文峰塔。清末民初的同光体诗人陈三立在1882年从武陟回返湘赣,路经此地,正逢有雨,他作有《雨中经首山》五言诗,也有“树杪画烟痕,檐端漏天隙。浩汤箕颍情,旷邈巢由迹”的句子,不过,散原先生此诗与贾訸一样,也没有提到首山的文峰塔。也许当时下雨,山岚雾绕,能见度低,他没有看到?
首山为砚,汝水为池。家乡故里的所谓一山、一水、一寺、一塔,山,首山;水,汝水;寺,乾明寺;塔,文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