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花生的记忆

□安徽合肥 刘学峰

我自幼生长在淮北平原的农村,和各种农作物亲密接触几十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花生。

那时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是生产队。一个队有二十余户、一百余人口。按照有关政策,队里会拿出一块合适的耕地以每人二分地的标准分给队员作家庭自留地。和其他家庭一样,我家一亩多的自留地种的是花生。这不大一块的花生,却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孩子的学费、招待客人的酒菜、过年时的新衣裳等,都指望着它呢。

花生分春花生和夏花生。春花生就是在春末时节种下去,但一年只有一季的收成。夏花生是夏季收割掉小麦后在麦茬地里种花生。我们那里大都选择了夏花生。

种花生先在麦垄之间一个一个地扒坑,接着是把挑来的水一瓢一瓢地浇到坑里,再把经过短暂浸泡的花生种子放进坑里,一个坑放三四颗不等,最后是拢土盖坑。

当花生苗长出三至五对叶子时就要锄地了,用鹤颈锄锄掉麦茬并松土。此后,或锄草,或翻土三四遍。开花后就不能再锄地了,因为受粉后的花要长出茎来并伸展到地下结果。有关情形许地山先生在《落花生》里说得很清楚了。

中秋节前后是收获花生的时候。先用抓钩把花生扒起来,抖掉泥土,装车拉回家,再一颗一颗地把花生摘下来。然后还要晾晒,正常晴天晒三四个太阳,抓一把摇一摇,响声大而清,就是晒好了,可以入仓了。

就算是到了这个时候,收花生的过程还不算完全结束。把花生连秧带果拉回家之后,还要在花生地里慢慢地翻土,仔细寻找落秧的花生,纵是如梳如篦地翻找,还是不能收尽所有,倘遇下雨,经雨水冲刷后,被泥土覆盖或包裹的花生就会裸露出来,直接捡起来就行了。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梦见雨后捡花生的情景。

收花生的过程中有时会有额外的节目:挖鼠窝。在众多农作物中,老鼠最喜欢花生。它在寻找合适果实的过程中会咬坏大量的未成熟的花生,然后把成熟的花生弄回窝里储存起来。要发现老鼠窟并不难,远远地看见有一堆散土的地方就是,然而要挖到鼠窝、抓住老鼠,确是要费一番周折的。堆散土的地方并非老鼠出入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粪窟。仔细搜寻,附近地势稍高又比较隐蔽的地方,会有一个垂直的洞口,那便是老鼠出入之处,我们称之为天窟。挖鼠窝,必须从天窟开始。顺着天窟往下挖二三十厘米,鼠洞渐呈水平走向,继续挖二三十几厘米,会有分叉。这时,就要用硬坷垃堵住一个岔口,沿着另一个继续挖,挖到底后再回过头来挖这一个。鼠窝结构布局比较完善,有卧室,铺着干而柔的庄稼叶;有厕所,专门解决内急之处;有储藏间,偷来的庄稼果实有序地摆放着。当然,老鼠是跑不掉的,有时候它也会负隅顽抗,人在外面挖,它在里面奋力地用土封堵。然而结局是一定的,最终老鼠会被逮住并处决。

除非急等用钱,晒干后的花生不会立即卖掉,而是先存起来。冬天,阴雨无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床上剥花生。大家都很自觉,只剥不吃,偶尔剥到瘪籽才吃掉。剥好的花生粒能多卖钱。剥下的花生皮可以喂羊,也可以当柴烧。烧火做饭时,如果是烧花生皮,偶尔会遇到裹在里面的花生粒,恰好又烧熟了,吃起来格外香,那滋味儿会沿着齿尖往里蔓延,一直到牙根,并激起隐隐的痒。

几十年来,我始终认为,无论是煮的还是炒的花生,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