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 范爱华
儿子家住10楼。他一直在南京工作,除了节假日,并不怎么回来。因此,他家的厨房缺少了烟火味。
“十一”小长假,儿子一家回来了。午饭,我想熬点鲫鱼汤给孙女喝。开火,倒油,突然发现抽油烟机罢工了,厨房里烟雾弥漫,油烟呛人。崭新的抽油烟机怎么说坏就坏了呢?儿子发现,一波一波的黑鸟不时飞来,犹如轰炸机似的,赶也赶不走。
“一定是烟囱管道被堵了。”儿子看着窗外的飞鸟说,“不会是做了鸟窝吧?”果然,卸下烟囱挡板,里边塞满了枯草、树枝,装了满满两小桶,还掏出一个鸟蛋来。瞅着这样的“鸟窝”,我不无感慨:难为鸟儿想得出来呀!难怪,如今小区内只见鸟影,不见鸟窝,鸟妈妈选择高层楼房的烟囱管道筑窝作为栖息地,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既温暖又安全,住在这儿,繁衍生息。最重要的是这里静谧,无人打扰。
手心里这枚唯一幸存的鸟蛋,让我陷入两难,“是让它自生自灭,还是保护起来?”看我皱着眉头,儿子找来一只小纸盒,里面垫些干草布条,然后把它放在阳台墙角避雨的地方,相信鸟妈妈,是不会轻易放弃它的孩子的。
看着窗外高楼林立,我不禁可怜起这些鸟儿了,以后,它们到哪儿安身呢?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频繁,城市的夜空越来越亮,小区的楼房噌噌噌往上长,那些新移栽的树木再怎么长也长不过楼房呀!也许,也许,鸟儿远离了熟悉的村庄,远离了熟悉的苇塘,远离了那些竹林、果园、庄稼,眼前的一切让它们如此陌生,它们在防盗窗栏上踱步,在烟囱管道里筑窝,在阳台上发呆,它们需要时间去适应,适应这种新的生活,努力做一只城市的鸟儿。
想起小时候,乡村原野上,到处可见参天大树,到处可见球状的鸟窝。那时,掏鸟窝,是乡下孩子乐此不疲的事情。庄户人家家前屋后,不是桑树就是枣树,抑或榆树刺槐楝树,棵棵枝繁叶茂,鸟儿们筑巢其间,其乐融融,亲如一家。冬天树叶落尽,灰色的天空下,随处可见,光秃秃的枝丫间托着一个个鸟窝,又像农人头上倒扣的一只只破草帽,让寂寞的乡村变得富有情趣。
善待每一只鸟儿,就是善待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