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粉蒸乡韵

□广东东莞 尘忆

岁月流转,佳肴常有,人在异乡,胃在故乡。周末,我前往老乡、也是同事家做客,刚到门口,熟悉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唤醒了沉睡的味蕾记忆:这是老家的粉蒸菜味道,时间冲不淡,思念抹不去,距离拉不远。重拾儿时的乡间韵味,仿佛找到了尘世间的烟火幸福。

“快来,尝尝我做的粉蒸排骨,看看是不是那个味儿!”老乡热情地招呼我,脸上洋溢着自豪。我点头微笑,搛起一块裹着米粉的排骨,轻轻一咬,软糯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在舌尖上绽放,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童年。

粉蒸菜,如粉蒸排骨、粉蒸肉、粉蒸萝卜,是故乡的经典菜肴。在老家,蒸制是烹饪的主旋律,尤其是那“三蒸”——蒸肉、蒸鱼、蒸蔬菜,几乎无所不包。蒸菜无需煎炒烹炸,最能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粉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无油烟,十分钟就能端上桌。

粉蒸菜分为红蒸和白蒸。粉蒸排骨、粉蒸肉是红蒸菜的代表,食材的腌制要浓油赤酱,所用的粉蒸米粉也更加粗犷豪迈;粉蒸蔬菜则是白蒸,调味清香淡雅,最大程度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所用的粉蒸米粉也就更加精细;粉蒸鱼则是“三蒸”里面的中庸之道。

粉蒸菜的制作,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家乡,家人之间的默契配合、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都让这道菜充满了人情味。这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难以寻觅的。

每逢佳节或有稀客来访,母亲总会提前几天准备各式佳肴,其中最令我期待的就是她亲手做的粉蒸系列。要做粉蒸菜,首先要自制米粉。按照大米和糯米2:1的比例,称取大米100克、糯米50克,倒入平底锅中,小火慢慢炒出米香,直到表面微微变黄,随后离火。待其冷却后,放入料理机中研磨成细末,过筛后,粗颗粒用于红蒸,细米粉则用于白蒸。密封保存于冰箱,可长久存放。

从选材到腌制,再到最后的蒸制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特别是母亲熟练地将调好味的肉片或蔬菜裹上面糊糊后放入锅中慢慢蒸的样子,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等到一切就绪,大家聚在一起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味佳肴。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粉蒸菜的香气,还有浓浓的亲情味。

后来,我离开家乡求学、工作。尽管在外面能尝遍各种美食,但对家乡的粉蒸菜总是念念不忘。偶尔也会收到父母寄来的粉蒸菜,为了保鲜,包裹中还夹着厚厚的冰块。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既感动于他们的细心体贴,又为自己不能常伴左右而感到愧疚。

2020年春节,母亲开始显露出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迹象,有些健忘,不过还是认识我的。看到我从千里之外赶回来过年,她便提前几天开始挑选食材,说要做几道红的、白的粉蒸菜,好好过个团圆幸福年,当然,还有我从小到大的最爱——粉蒸鱼。大年三十,炊烟升起,屋前屋后都弥漫着粉蒸菜的香味,那是乡村独有的韵味。

“妈,今年的米粉是不是比去年更香了?”厨房里,我望着弯腰驼背的母亲,她正专注地用米粉包裹着白萝卜丝。“那是当然,米是你大哥自己种的新米磨的,不用到外面买了,自然更香!”

每次忆起母亲说的“新米香”,我仿佛看到了乡村老屋里她忙碌的身影。去年老人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再也无法品尝到她做的粉蒸菜了。

如今,在老乡家中品尝粉蒸菜,也品味那份深深的乡愁。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粉蒸菜既是家乡的韵味,也是一种慢生活的象征,提醒我们珍视传统,享受生活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