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记者们纷纷走进怀德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在这里,他们成为“小小李时珍”,探索中医药的奥秘;他们亲手体验活字印刷术的古老智慧;他们还创作独特的烧箔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跟随小记者的脚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课堂上,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相回答问题,现场气氛活跃。我们学习了中医的四大诊法——“望、闻、问、切”,并在中医姐姐的带领下,探索了穴位的奥秘,体验了舌诊的神奇。同时,我们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医疗技巧。中医姐姐耐心解答了我们在饮食方面的疑问,并传授了中医舌诊的知识,比如我发现自己有草莓舌苔,表明脾胃火气较旺,建议我多吃易消化食物,并常煮小米粥来养护肠胃。
随后,小记者们动手制作香囊。先将准备好的锦袋取出,填入艾草,然后束紧袋口,一个个既美观又实用的香囊便完成了。整个活动中,小记者们表现积极,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非常有价值。未来,我们可将今日所学到的舌诊知识应用于生活,为家人和朋友提供健康建议和指导。这次中医文化的学习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
紫云小学二(6)班 刘诗林
周末,我参加了在怀德苑社区二楼举办的现代快报小小李时珍活动。进入会场,我们迅速找到座位坐下。一位身着美丽服饰的中医师为我们授课,我们听得非常入迷。
中医师向我们介绍了中医的四大诊法——望、闻、问、切,并讲解了舌诊的知识。舌头与不同的脏腑相对应,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身体哪些部位需要调理。例如,舌苔发黄可能意味着肝火旺盛,应少吃辛辣食物;舌苔发白则可能是湿气重、脾胃虚寒,应少吃冷饮和寒性食物。中医师观察了我的舌苔,指出我脾胃虚弱,建议我少喝牛奶。这几天我照做后,感觉肚子确实舒服多了。活动结束时,中医师赠送了我们每人一个装有艾叶的香包,既防蚊虫又美观。今天,我对中医调理身体有了初步认识,还收获了香包,感到非常开心和充实。
河海实验小学四(5)班 丁元铭
指导老师 刘妍
在社区教室里,我和妹妹与其他小记者们一起聆听了邹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深入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活字印刷术是宋朝发明家毕昇发明的,比德国的印刷术早了大约400年。现代的排版印刷正是基于活字印刷术发展而来的。活字印刷术经历了泥活字、木活字到金属活字的发展过程。
在老师细致的讲解和有趣的互动之后,我们迎来了我最期待的环节——体验活字印刷。虽然我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但内心却激动不已。终于轮到我了!我选择印刷一幅可爱有趣的年画。我先将小滚筒均匀地滚上黑色墨水,然后小心地将墨水均匀地涂在印刷版上,确保边角都涂满。接着,我把一张红色宣纸谨慎地覆盖上去,用手按压,然后用大滚筒滚过,使油墨均匀地印在宣纸上。我固定宣纸,不让它移动,反复几次后,小心翼翼地揭开宣纸,一个喜庆可爱的胖娃娃形象便清晰地呈现在纸上。
怀德苑小学四(2)班 朱墁苓
指导老师 夏丽萍
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但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文字是如何产生的?了解活字印刷术吗?今天,我和姐姐以及许多现代快报的小记者们一起来到了怀德苑社区,亲身体验了活字印刷的乐趣,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在邹老师的详细讲解下,我了解到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最初是泥活字。后来,印刷术发展出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而金属活字中的铅活字起源于我们常州。认真听完讲解和互动,我最期待的体验环节开始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给印刷版均匀涂上墨汁,小心翼翼地盖上宣纸,轻轻按压,然后用滚轮均匀滚动。哇!当我掀开宣纸,发现印出的是古诗《登鹳雀楼》。看着宣纸上那苍劲有力的文字,我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怀德苑小学二(9)班 朱奕宁
指导老师 钱怡
北宋年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其制作步骤包括捏、烧、写。泥活字数量多,查找不便,人们便将其按顺序排列,方便查找,类似于现在的“查字典”。后来发明的木活字有缺点,容易变形、发霉,因而铅活字随之产生。后来还出现了铜活字,但铅活字最常用。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新知识,我以后还会参加小记者活动,学习更多知识。
怀德苑小学三(6)班 吕佳怡
指导老师 何玉环
秋天的午后,空气清新凉爽。下午,我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快报小记者举办的“烧箔画”活动,我们都很激动。
老师告诉我们,烧箔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将金箔融入绘画的艺术。烧箔画制作包括绘图、上胶、贴箔、扫箔、封层、装裱六个环节。我们紧跟老师步骤,用铅笔描绘图案,我画了一幅秋日小鸟图。大家专注地制作,金属箔在纸上舞动,仿佛在诉说着作品的独特与历史感。
作品完成后,我们兴高采烈地回家。阳光下,我的《秋日小鸟》烧箔画显得格外美丽。我相信外婆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心里一定会感到温暖。
怀德苑小学二(1)班 张嘉泓
指导老师 潘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