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文化祝陵

□山东莱阳 邢德论

中国有不少梁祝故里,比较有名的如江苏省宜兴,山东省济宁,浙江省的宁波、上虞,河南省汝南等。每一处梁祝故里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那对少男少女确实在那读过书恋过爱。各地流传的梁祝故事都是相似的,在我看来梁祝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祝小姐女扮男装爱上了小伙梁山伯。那段故事很不值得推敲,祝小姐扮得再像,跟山伯兄一起同窗三年也能看出端倪,何况十八里相送时小姐姐还多次提醒山伯兄。看戏的人都觉得那梁兄实在太过愚钝,其实那只是戏而已。如果那梁兄真是那么愚钝,祝小姐能看上他?梁祝故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梁山伯坟墓裂开一个大口子,祝英台纵身跳入墓中,墓瞬间闭合,且不说之后的化蝶,单就坟墓一开一合就足够玄幻。

2006年宜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为“中国梁山伯祝英台之乡”,宜兴是梁祝故乡,距宜兴二十余公里之外的祝陵村就是当年的祝家庄。这在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中是有记载的:晋代祝英台殉情后墓葬于村北青龙山麓,丞相谢安闻其事,请封为“义妇”。因皇帝所封,祝英台的墓便称为“祝陵”,这祝陵村名也就由此而来。除此之外,祝陵还有许多梁祝文化符号,如:“祝英台读书处”“祝英台琴剑之冢”“宜兴观蝶节”。在众多争夺梁祝故里的地方,祝陵的史料最早也最多。梁祝文化在这里根深叶茂,宜兴用这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这里是梁祝的故里。

祝陵村山陵相依,群峰作屏,溪河贯流,林壑幽深,山水灵气,集聚其间。绿树掩映下古朴村庄所展示的,远不只是梁祝文化,还有官德文化与封禅文化。

这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村。祝陵河东西贯穿,锦袍桥、玉带桥一东一西横跨其上。老街依河而建,店铺紧密,民居错落,风貌淳朴。玉带桥传说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关,只是传说而已,并无文献记载。文献记载与这桥有关系的是晚唐宗室后裔李蠙。李蠙与祝陵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在这里读过书,下榻的地方正是祝英台读书处碧鲜庵。小李同志先中举人,后第进士,于是他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发迹之地。后来当上节度使的李蠙不忘祝陵给自己带来的好运,上奏懿宗皇帝,请求重建善权寺得到恩准,重建了善权寺并在巨石之上刻下“碧鲜庵”以示纪念。

修桥铺路建庙堂向来是大善之举。李大人重修了善权寺后,觉得还得为祝陵村干点实事,于是就在祝陵河上建了玉带桥。对此,清人重建玉带桥碑记有“桥始于唐丞相捨带建造”的记载。唐丞相就是李蠙。另外,在《善卷寺古今文录》中有玉带桥诗,诗云: 玉带桥在寺门西南,唐李丞相捨玉带而建,故有此名。玉带山前玉带桥,造桥解带相公腰。解来要作千年计,彼一条非此一条。二者足以说明这祝陵河上的玉带桥是唐丞相捐玉带所造,而非苏东坡。之所以宣扬此桥为东坡先生捐玉带所造,我以为就是当地人觉得他的名气大,人们对他太敬重、太爱戴、太崇拜,想以苏东坡为此桥贴金而已。李蠙造桥也并非想让祝陵记住他,只是他太爱祝陵、太爱这里的百姓。做官为民一定是他的初心。

写祝陵不能不写国山碑。天玺元年(公元276)孙皓面对日益没落的东吴,很想通过禅国山,重振雄风。于是派重臣到祝陵举行封禅典礼,把当时的离墨山封为国山。禅国山后,在国山顶上留下石碑。碑文洋洋洒洒,除了为孙皓歌功颂德,还描述了众多吉祥的征兆。以示孙皓将带领东吴一统天下,繁荣百代。碑文的最后是这么说的:“今众瑞毕至,四表纳贡,幽荒百蛮,浮海慕化,九垓八埏,罔不补泽,率按典繇,宜先禅礼,纪勒天命。遂于吴兴国山之阴,告祭刊石,以对扬乾命,广报坤德,副慰天下喁喁之望焉。”按说如此大吉大利的东吴小国一定会昌盛下去,只可惜孙皓禅国山立山碑后仅过五年,就被晋灭。孙皓申请做了俘虏,勉强活到了四十二岁。以至于后来欧阳修先生在《集古录·跋国山碑》中嘲讽说:“孙皓天册元年禅于国山,改元天玺,因纪其所获瑞物,刊石于山阴。是岁晋咸宁元年,后五年,晋遂灭吴。以皓昏虐,其国将亡,以众瑞并出,不可胜数,后世之言禅瑞者,可以鉴矣。”孙皓禅国山告诉我们,自身不努力,靠天上掉馅饼,基本不靠谱。

文化祝陵,古韵依旧,宁静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