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长江策

盐城、泰州:上海大都市圈“新晋双子星”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全景图 侯凯邀 摄

泰州中国医药城 中国医药城供图

泰州高铁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 图源:泰州发布

第七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12月9日在上海举行。上海,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和安徽宣城等14个城市出席会议,首次共绘“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蓝图。

长久以来,盐城和泰州虽身处长三角的怀抱,却似乎总少了些“圈内人”的光环。然而,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扩容,两座城市终于正式成为这个经济巨擘的新成员,实现从“边缘”到“核心”的华丽转身。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龙秋利

接轨上海的盐城 让都市圈更“绿”

上海大都市圈到底有多大?它以上海为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画圈,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14城的GDP总量达18.28万亿元,承载了全国7.7%的人口和14.5%的经济产出,由此形成一个“超级朋友圈”。

盐城,这座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和生态宝藏的城市,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上大放异彩,成为长三角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绿色明珠”。

今年举办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2024苏州站研讨会上,明确了盐城位于长江口地区北翼、海岸带及海洋空间东翼战略位置,在总体目标上,明确了盐城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

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副院长朱天明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盐城是江苏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与上海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联系。“盐城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中国第一都市圈的上海都市圈,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同时也可以主动融入都市圈平台,强化城市的特色和长板。”

盐城位于江苏沿海的中部,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北大门,在接轨上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为风光名城、绿能之都,盐城正在大力打造零碳产业园。朱天明表示,盐城可为上海大都市圈深入推进“双碳”行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都市圈资源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层面形成更加鲜明的高质量发展特色和优势。

盐城的沿海滩涂和盐田资源是上海都市圈乃至整个东部沿海最为宝贵的连片产业发展空间,可为上海提供充足的产业转移和拓展空间。沿海的优势则让盐城拥有源源不断的风光资源,转化成的绿能,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而且还有助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同时,盐城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可助力上海大都市圈航运功能向淮河流域辐射。

产业协同方面也成效显著。近年来,光明集团、临港集团、上海电气等500多家上海企业落户盐城。今年,在盐城(上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恳谈会上,签约1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67亿元。

携手大健康产业

泰州强势“入群”

泰州则是去年被上海拉入“群聊”的。

此前泰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泰州市对接上海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空间优势和人文优势,与上海有较好的协同发展基础。

虽然泰州是江苏较为年轻的地级市,但发展速度却很可观。2023年泰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1.66亿元,同比增长6.8%,今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7000亿元。

其中,大健康产业是泰州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地标性产业。泰州医药高新区已集聚了1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4+2”产业体系,涵盖生物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体外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四大支柱产业,以及特医配方食品、动物保健类药物两大特色产业。

泰州大健康产业与上海的合作日益紧密,双方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早在2007年,复旦与泰州便共同成立了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今年,“泰州日”系列活动首次亮相上海,并与复旦达成多个校地校企合作项目。

虽然目前泰州与上海的交通稍显不便,但北沿江高铁包括京沪高铁第二通道都通过泰州,随着高铁的建设,未来只要一个小时就能从上海到达泰州。

借沪扬帆

共谋发展之道

入圈不易,守圈更不易。

朱天明认为,盐城需要充分利用融入上海都市圈带来的区位价值提升,加快构建都市区空间发展格局。例如在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地及盐城中心城区周边打造5~10个产业新城,为上海及苏南产业转移打造成本低、配套好、服务优的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产业工人的集聚和服务,打造长三角最具性价比的产业技术工人“向往之城”。通过产业组团的发展及其与中心城市功能互动,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活力。

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方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后,泰州将链接上海人才、科创等高端要素资源,接受辐射带动,放大大健康产业的先发优势,提升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水平。

此外,泰州和盐城应充分挖掘上海的创新人才,通过整合利用上海科创资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朱天明表示,除了全面加强科创合作,还可以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一方面积极争取上海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共享提升本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利用自身的生态和空间优势,为上海提供性价比高的养老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仍在继续编制,14座城市将以构建都市圈为契机,成为联系更紧密、发展更协同的共同体。加入都市圈的城市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肩负着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重任。

可以期待的是,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正在向着世界级城市群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