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紫云书院的雪

□南京 王振羽

给家里打电话,爹娘说,天冷了,天气预报说,要有雨夹雪呢。莫名地想起家乡紫云山的书院中所谓紫云残雪来。

深秋长假,陪爹娘在舞阳北舞渡喝过胡辣汤后,驱车过沙河,一路向北,逶迤而行,过百宁冈,经五龙庙,就到了横梁渡汝水边上。车到祝峰,爹娘说,去看看紫云书院吧。弟弟和我说,好的。一直往西,过紫云镇,再往南行,就到了紫云书院门前。

紫云书院门前牌坊,背依青山,面北而立,瞻顾朔方,壮观巍峨,颇有气势。曾去过长沙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无锡的东林书院,仅就此大门而言,紫云书院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入门上坡,缓缓而行。路两侧花木扶疏,葱茏葳蕤。走到一坡缓之处,见一塑像,立在一池塘之畔,所塑之人长髯飘飘,面如红枣,横卧大刀,身旁有骏马腾空,栩栩如生。莫非是关云长?他何故在此?关云长被曹操收服,夜读春秋,不是在许昌吗?走前一看,原来说的是刘秀。父亲说,昆阳大战之前,刘秀曾到过这一带活动,接触到后来的大树将军冯异,还有被刘秀称作疾风劲草的王霸,更有祭遵、祭肜兄弟等。如此说来,在紫云书院为刘文叔雕塑一像,也并非荒诞不经,毫无渊源。母亲累了,弟弟陪她在路边长椅上歇息。我陪父亲继续向上慢行。气喘吁吁,沿山路前行,山路右侧的沟壑逐渐陡峭幽深起来,山路左侧的树木,多为翠竹幽篁,也有松树、楸树,还有一种唤作槲树,浓荫蔽日,借着风力,簌簌有声。行到又一平缓开阔之处,山路右侧沟壑被拦腰遮挡,围堰而成水潭,还架有石桥。潭水清澈见底,清亮喜人,水潭之中,有水鸟悠闲栖息,旁若无人,很是自得。父亲说,他当年来过这里,印象之中,并无水潭,真是人力强大,改造自然,桑田沧海。我心中暗自疑惑,紫云书院有这么大的范围规模?这要比上饶的鹅湖书院大多少倍啊。

稍作停歇,陪父亲继续往上走,绕过一片竹林,豁然开朗,终于到了紫云书院的小院门前,台阶湛然一新,围墙吸人眼目。门楣之上,名字灿然,却原来,此前走过的都是紫云书院的外围啊。走进书院,有一些简单陈设,还有书院创办者李敏的坐像,类似于一座小庙,雅洁寂静,沉默无声,没有香火,也早已不见书声琅琅了。父亲说,一九五九年的秋尽冬初,他正在上初中三年级。学校在沙河北岸的蒲楼村,距紫云书院这里约有二十华里。学校条件不好,除几间教室外,宿舍,伙房,均为草房,厕所都是露天的。刚下过小雪,为修缮房舍,勤工俭学,老校长兰峨峰带领师生们到紫云山割草。此行方知有紫云书院之名。当时的所谓书院,也不过破屋数间,断壁残垣,残雪处处,简陋的荒山小院而已。今日旧地重游,几不能识,不啻霄壤之别。父亲感慨系之,随口吟咏数首绝句,说给我听。与爹娘离开紫云书院,回到汝水边上的荒村,把父亲的几首绝句抄录下来,以记此行。其一:年少曾来此地游,断壁残垣荒山头。饥肠辘辘日过午,苦觅山泉润渴喉。其二:破廊日影一线宽,师生荒院进午餐。老师指壁说李敏,至今犹记一二三……其五:今日重游紫云山,书院已复旧时观。绿满山川花烂漫,驱车直到山门前。其六:仰望山门思前贤,历史云烟过眼前。游客争道姚李辛,满目青山心茫然。

父亲说到的姚李辛,是指姚继可、李敏、辛自修,他们都是襄县人,分别曾任明代工部、刑部、户部尚书,《明史》皆有三人小传。查朱睦的《明朝中州人物志》,更载有李敏生平,文字不长,摘录在此:李敏,字公勉,襄城人也。景泰五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明习律法,有名称。尝按畿内,力革宿弊,以运饷蓟州者必由海口,多遭覆溺,敏建议别凿三河,直抵蓟州,以避海道,军民便之。成化初,升浙江按察使,寻以忧去,免丧授徒,讲析经学,寒暑无间。逾年,拜左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先是,虏俟守墩军下取水,辄肆戕害。敏至,伏擒之,自是虏不敢犯。又上御戎数事,进兵部右侍郎。已而卧病,为言者所论,遂乞归。久之,起为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改总督漕运,召为户部尚书,遇事不避,有贵戚怙势者乞畿内入官隙地,已有旨许,敏执奏而止,其余建白亦多中事理,上甚重之。复以疾乞归,特命官属一人护行,卒于内黄,年六十七,赠太子少保,谥恭靖。朱睦在李敏简短生平之后的论中,特别提到他创办紫云书院之事:余闻李恭靖公当成化初读礼之暇,屏居紫云山中,生徒云从,簦笈至不能容,于是遂建书院,取程、朱、许、薛四子之书立为条约,乃日与诸生讲习勉励,期在躬行,故久之,襄许之间,彬彬然多德艺之士矣。

紫云残雪被称作襄邑八景之一。也不知道,北方的这一场雪,在小小书院里的雪,会存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