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多亏了您,不然孩子很难熬……”倩倩(化名)同学的妈妈紧紧抓着张老师的手,声音不觉哽咽了。这位张老师,就是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心理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天舒。
在张老师的心理教育经历中,有“一次心灵急救、一百封心灵信笺、一段心灵谏言”三个感人故事。
“我一直在让妈妈失望,我无法面对她。”日前,张天舒打开微信后,看到了倩倩的留言。这不是简单的倾诉,张天舒知道,倩倩的潜意识在向她求救。于是,一边耐心用文字抚慰她,一边循循善诱,全面评估倩倩的心理状态。
在深入了解倩倩的成长史和面临的困境后,张天舒教她放松情绪的方法,引导她看到人生中积极、乐观的一面,同时打电话给倩倩妈妈,让她尝试从女儿的角度思考,明白倩倩心里压力和痛苦,尽量给倩倩创造一个轻松、温暖的家庭环境。
经过疏导,倩倩的心情逐渐平复,和妈妈的亲子关系缓和了。“无论在哪里,只要心中有阳光,未来就会闪闪发光。”倩倩说,张老师这句话让她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鑫鑫(化名),你最近有什么烦恼吗?老师看你漂亮的眼睛都没神了。”在心理团体辅导课上,张天舒在自己的“心理健康交流本”上写下这句话,询问一个神情沮丧的学生。“我最近心情很差,班里的小均(化名)看不起我,不肯教我数学题,还去跟老师告状,我好讨厌他!我,我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觉了。”鑫鑫快速地在本子上写下回复,抬起头示意张老师看,大大的眼里满是委屈。
“你怎么知道小均讨厌你呢?”在张天舒的追问下,鑫鑫把自己的焦虑和对小均的不满,跟张老师倾诉了出来。听障儿童因为缺少“听”这一获取信息的渠道,安全感不足,很容易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猜疑。再加上鑫鑫是个身材偏胖的女孩,有青春期特有的敏感与自卑。基于对学生们情况的熟知,张天舒很快反应过来,这大概率又是误会导致的一般心理问题。于是,她耐心指导鑫鑫了解自己的“不合理思维”,鑫鑫一下子如释重负,烦恼很快消失了。
作为一名聋哑学校的心理专职教师,张天舒深知这个岗位的重任与面临的困难:手语表达的内容相对简单,很多深层次的情感与思维难以表达,因此,写信就成了她与听障学生沟通的桥梁。在一个专门的信箱里,张天舒已经积攒了上百封和学生交流谈心的信件。
“张老师,你能平等地对待我们,我很喜欢你。”“张老师,我长大了,也想去做老师……”学生的认可,是张老师最欣慰的事。
在张天舒的社交软件签名上,一直写着一句话:“我愿做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时时润泽学生心灵的河床。”这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专业技术的老师最朴实、真诚的愿景。
(亚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