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名医名院

微创技术把大手术变“小”手术

郑琳:胸外科不再是“凶外科”

郑琳(右)在进行3D微单孔胸腔镜手术 受访者供图

提起胸外科,许多人便会想到“开胸手术”。对于患者而言,疾病使他们焦虑,“大动作”的治疗也让他们紧张,甚至恐惧……然而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医生的能力不断“刷新”,手术也越做越“小”。2018年,南京市第一医院引进了3D胸腔镜设备,助力微创手术。2020年,该院河西院区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郑琳进一步探索3D微单孔胸腔镜手术,至今,已完成2000余台,真正贯彻了患者术后便能下床的快速康复理念。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微创技术:

对局部晚期肺癌给出“新答案”

肺癌是位居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百万,其中,有许多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局部晚期,且大多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局部晚期肺癌,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无数患者和医生望而却步。

“能不能做手术?”67岁的赵先生被确诊局部晚期肺癌后,没有消极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但由于肿瘤过大,且已与血管生长在一起,哪怕做开胸手术,也切不掉,更切不干净,这该怎么办?郑琳团队采用化疗联合免疫新辅助转化治疗,帮赵先生的肿瘤实现了降期转化,原本不可切除的肿瘤,变成了“可切除”。

终于,赵先生迎来了手术的日子。“我们采用3D微单孔胸腔镜手术,是微创,不用开大刀。”这个手术方案,让赵先生心里踏实了许多。郑琳在赵先生的侧胸壁切开了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切口,胸腔镜、手术操作器械等设备通过该切口进入,方寸之间,郑琳操作设备,成功完成了左肺上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术后三天,恢复良好的赵先生顺利出院。

新辅助转化治疗+3D微单孔胸腔镜手术,帮助过不少像赵先生这样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他们被困在无解的病痛中许久,最终迎来了全新的答案。

胸中有“术”:

3D微单孔胸腔镜手术突破两千台

“2020年,我在河西院区做了第一台3D微单孔胸腔镜手术,做完以后很开心,因为我帮患者把创伤降到了更小,他也恢复得很快,当时我就意识到,有了这项技术,很多疑难问题将迎刃而解。”郑琳回忆说。

郑琳介绍,在以往,肺癌患者做开胸手术,医生要在侧胸壁做一个约20厘米的切口,要把肋骨撑开,甚至断掉肋骨,然后再去做肺部的手术。随着腔镜的兴起,2006年,国内开始通过腔镜做肺癌手术,一面镜子深入胸腔,成了医生的眼睛。“虽然切口变小了,但手术需要开三四个切口,分别放入镜子和操作设备,才能保证设备‘不打架’。”郑琳告诉记者,近年来,胸腔镜逐渐升级为3D胸腔镜,让医生的视野更立体清晰,切口也可减至一个,患者受益良多。

至今,郑琳已成功完成了2000余台3D微单孔胸腔镜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3~4小时便能下床,甚至有患者可以直接从手术室走回病房。”郑琳告诉记者,快速康复也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坚持的理念,极致微创胸外科手术、精准麻醉、多模式超前镇痛、肺功能锻炼、减少管道植入……一系列举措保证舒适化医疗,多学科诊疗模式助力康复加速度。

“区别”对待:

检出肺结节,切不切还要看这点

面对肺癌的高发病率,大家对肺结节的关注也在逐渐上升。“目前,我国肺结节的检出率达50%~60%。”郑琳告诉记者,检出率升高,一方面是因为CT影像技术不断进步,低剂量螺旋CT甚至可以扫出1毫米的微小结节;另一方面,大家对于自己的健康重视度越来越高。

肺结节检出率的上升,可以让更多肺癌在早期就被发现,但也造成了许多人的焦虑情绪。每年冬季都是郑琳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年末是体检季,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许多人在此时检查发现了肺结节,有人不放在心上,也有人焦虑。“这个肺结节要不要切掉?”这是患者的问题,同样是郑琳的问题,如何给患者一个最优解,他慎之又慎。

56岁的陈先生查出肺结节后,心态十分放松,“大家都有肺结节,我又没有症状,不用管”。但郑琳从影像学判断,这个磨玻璃结节已经出现微浸润表现,如果不手术,会进一步发展;另一个28岁的男子,即将踏入婚姻的殿堂,一个肺结节打乱了他的节奏,“考虑是原位癌,是不是得手术?”郑琳表示这个结节不大,纯磨玻璃表现,位置深,是个“懒癌”,建议可以定期复查。

同样是不好的结节,切不切不仅要判断它的性质,郑琳同样会考虑社会因素,他告诉记者,那个男孩马上就要结婚了,一个“癌”的标签贴在他身上,生活很有可能被影响,等他完成终身大事,定期随访,如果后期发现结节出现进展,再手术也来得及。“发现肺结节,不能放任不管,但也没有必要陷入恐慌,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即可。”郑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