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溧水有桥曰“天生”

□南京 贺震

溧水有一条河,叫“胭脂河”;有一座桥,叫“天生桥”;两者所在的地方,叫“凝脂沉霞”,位列金陵新四十八景。去溧水当然要去游胭脂河、看天生桥,感受凝脂沉霞。深秋时节,我与老伴随旅游团来到天生桥景区。

胭脂河是一条完全由男人们挖掘的运河,却叫“胭脂河”这样一个香艳的名字;河上一座完全出自人工的石桥,却叫“天生桥”这样一个其意完全相反的名字。溧水的风景真是耐人寻味。

来到游船码头,刚刚在船上坐稳,游船便在导游姑娘那银铃般的解说声中,向天生桥下驰去。坐在船中,但见沿岸奇峰倒挂,怪石高悬。导游说,胭脂河有“天生峡”“胭脂峡”和“隐秀峡”,与长江三峡十分相像,因此便有“江南小三峡”之美誉。

乘船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生峡,此峡因距天生桥最近而得名。接着闯进视野的是河岸呈红色的胭脂峡,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河岸呈红色是因为土石里含有铁,胭脂峡得名,也是因为两岸的砂石被氧化呈粉红色的缘故。船随水流拐过一个弯,隐秀峡扑面而来,仿佛一位藏在深闺的羞涩女子,轻易不示人,但又别具秀色。隐秀峡旁终年泉水不绝,夏天是一首抒情诗般的袖珍瀑布,冬天则成为一幅静物油画般的美丽冰挂。

舍舟登岸,翘首凝视两岸,但见叠嶂嵯峨危石高悬处,钻凿痕迹依稀可见。岩壁上布满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洞穴,是当年民工为方便攀登而开凿的。也有人附会说,是民工为讽喻朱元璋脸上72颗麻子特地开凿的。因为当时开挖河道时死伤民工很多,民怨很深,但又无以表达,便以凿洞宣泄心中的愤懑。当然,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谁也不知朱皇帝脸上究竟有多少颗麻子,河岸两侧的洞穴也远不止72个。

不过,我们还是应感谢朱元璋,是他的决策为后人留下了这一人间奇景。600多年前,朱元璋定都南京。为维持首都的庞大需求,需从江南地区调集大量粮草进京。当时该地区至南京有两条线路,一条是由河道用船运到丹阳,卸船登陆再用车运往南京,中途转运费工费时。另一条是沿长江溯流而上运到南京。但长江风大浪高,时有翻船事件发生。为了使苏南、浙北的粮草快速而又避开风险运到南京,朱元璋决定“疏漕运河,以通于浙”,命崇山侯李新负责开挖一条运河。李新奉命到秦淮河上游的溧水地区勘察山川地势,发现秦淮河源头与烟波浩渺的石臼湖中间只隔一座小山岗。李新便决定开凿山岗,引湖水“会秦淮以达金陵”。

工程开工后,发现表面覆盖着泥土的山岗,竟是名副其实的石山。要在石山上开挖运河,难度可想而知。不要说在爆破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机械化施工也绝非易事。但李新和民工们采用“烧麻炼石,破块成河”的原始方法,硬是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据《溧水县志》记载,民工们开山时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用麻嵌在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裂开,然后将石块撬开运走。7.5公里的运河中,有5公里就是在石岗上开掘的。富含铁质的两岸岩石峭壁经烈火焚烧变成赭红色,色如胭脂,“石有胭脂色,故名胭脂河”。

为解决运河开凿后两岸的交通问题,工匠们在开凿胭脂河时,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作东西两岸的通道,将巨石下方凿开石孔以通舟楫,构成两处长虹卧波的美景。运河上留石为桥,仿佛天然生成,故名“天生桥”,“一线流水劈山过,两岸绝壁天生桥”。鬼斧神工的石桥杰作,是当年工匠们的创举。后来,人们在桥旁建“神工亭”以纪念工匠们。可惜南桥于明代嘉靖七年倒塌,如今只能看到北边的一座。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来到天生桥上。为保护桥面,桥上铺设了一层木板,加装了栏杆。人行桥上,反而看不到桥的模样,只见幽谷中一泓碧水似液化的碧玉静静地流淌。

“鬼斧神工天生桥,天雨汇积胭脂河”。胭脂河与天生桥,是人间奇迹,也是一页悲壮的历史。史载,开凿胭脂河时,死伤民工达万人之多。朱元璋把这个责任记到了崇山侯李新头上,并以此为由把他给杀了。“胭脂”本是鲜血染,“天生”哪里是天生?胭脂河与天生桥,分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和鲜血所凝成。

告别胭脂河,回望天生桥,躺在枕腰石上歇息的民工仿佛刚刚离去,开凿胭脂河的斧凿之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