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卜家寨
国庆节长假期间,老家弟弟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利用假期空隙时间从市区专门回了趟老家,给大哥我预订了10斤“车担卜页”,春节期间就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我想起去年春节前的一周,我回了趟老家,临回南京前,亲友们给我准备了陶庄水牛肉、中庄醉蟹、鱼虾、菜籽油之类的家乡土特产。我随口说:“这些我都不需要,你们实在要表达心意,就帮我买个三五斤车担卜页吧。”在一旁的弟弟立即说:“这时候到哪儿去买车担卜页?春节期间的车担卜页早在10月初就被天南海北的人预订完了。”我疑惑:“有这么紧俏?”弟弟带点责怪的口气说:“大哥你难得回老家一趟,哪里知道如今老家的情况。”
车担曾经是地处里下河深处合陈镇的一个村名,是个只有百来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在后来的农村撤乡并镇、小村并大村的大潮中,这个小村早已被合并到大村,如果不是村民王福江制作的卜页远近闻名,远销到各地甚至香港、澳门等地,车担这个村名可能早已被人们渐渐淡忘,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
前几天看到南京出版社刚出版的泰州市名镇名村志《合陈镇志》,有一章专门写“合陈有美食,一道卜页畅销全国”。一个看似平常的豆制品,不提前预订还买不到,而且被写入镇志,车担卜页的影响力真是不同寻常。
“车担卜页”最早始创于1921年车担村村民王宝同开设的豆腐坊,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如今是他的孙子,年逾六旬的王福江老人传承。车担卜页看上去色泽自然鲜亮,色如金、纹如绢;凑近即可闻到散发出来的淡雅的黄豆清香;摸上去柔似绢、薄如纸;吃一口感到细腻、有韧劲、有咬劲,成了豆制品中的一绝。
车担卜页拌烩炒烧煮皆可,且各显风味,用车担的卜页制成的菜肴,亦成为地方特色菜,为外地人仰慕。更令人称道的是即使将车担卜页放在冰箱中冷冻一年,取出食用时用温水一泡,仍然新鲜如初,味道丝毫不变。许多常年在外的农民、游子,为了能不时尝到家乡的味道,往往一次买上十多斤乃至几十斤,切成丝状、晒成卜页干或是直接放进冰箱速冻。
虽然王福江的豆腐坊处于水乡偏僻的小巷子里,平时每天用料六十多斤黄豆,但他足不出户,卜页便早早销售一空,供不应求,哪怕是左邻右舍都得提前预订,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每逢节日更是从早到晚,制作不停。每年的十月初,就要预售春节期间所需卜页,十一月开始,就要日夜生产。这些卜页一直远销至北京、上海、重庆、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全国各地。
车担卜页工艺精湛,A4纸大小的车担卜页每斤黄豆可制作18-19张,最薄时可达每斤黄豆25张之多,真是“薄如纸”,而且折叠起来或卷起来再放平,绝不会有任何破损或折痕,“柔似绢”和“韧性强”名不虚传。上世纪80年代初,《新华日报》曾以“车担卜页飞上天”作为新闻题目。最近,我也终于解开了对这个题目多年的疑问。
一个地处里下河深处偏僻的小村,连村名都消失了数十年,为什么凭借一道寻常的豆制品远近闻名?作为远离家乡40多年的游子,我一直很想探个究竟。家乡一位年近80岁、参与修志的老前辈告诉我,车担卜页成为品牌不是偶然,更不是机缘巧合,这是坚守的力量。
我们家乡是水乡,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话:“人世间有三苦,行船、打铁、磨豆腐”。磨豆腐的苦在于起早,为了赶上早市,每天半夜两三点钟就得起床推石磨、磨豆浆,然后把磨好的豆浆倒入用棉纱布做成的浪浆幅子里头浪浆去渣,从挑选黄豆开始到制作豆腐卜页的整个过程全部是体力活,而且利润微薄,不可能大富大贵,更不可能一夜暴富,常人是坚持不下去的,所以才成为“三苦”之一。王福江家祖孙三代坚守着这件事,不断积累、沉淀、提升和传承,工艺越来越精湛。有人说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而王福江家族是祖孙三代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这样的坚守实在很不容易。随着口碑越来越好,名声也越来越大,但他们不慕外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和别人的富贵,不厌自己的劳苦和薄利,静得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用王福江自己的话说:“大家的认可是我们最好的财富,值得坚守下去!”
如今的车担卜页已不仅是当地一道寻常的美食,那独特的口感和醇香,让人们不仅感受到生活中的烟火气,更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和坚守的力量,让在外的游子增添了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