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母亲河,为什么叫“秦淮”?
“潮打空城寂寞回”“二水中分白鹭洲”……唐诗里的这些风景,为什么消失了?
著名作家、文史学者薛冰新书《秦淮河传》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近日,薛冰做客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带读者一起追溯秦淮河与长江的千年源流故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钱念秋 赵杰/摄
名字的起源:“秦”与“淮”的官配始于唐朝
“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名字,“淮”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淮河的名字。为什么这两个字合成了南京这条母亲河的名字?
薛冰介绍,南京这条河最早不叫秦淮河,一开始叫“龙藏浦”,后来叫“小江”,是相对于长江(即“大江”)而言的。还有一个名字叫“淮”,也称“淮水”,但不是淮河。
什么时候加上了“秦”字?“这也是金陵王气的由来。”薛冰说,西晋灭东吴之后,江南一带原来东吴的人不服气,就造出了金陵王气的传说,后来又在东晋、南朝时衍生出了众多说法。这些说法的源头是,秦始皇东巡经过这里,看到有帝王气,就把金陵长垄凿断。至于具体位置在哪里,说法不一。后来,人们认为,凿开的地方应该有水,也就是秦淮河。
“秦”与“淮”两个字联系起来,要到唐朝。“秦淮”两字最早出现在文献上,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编的一部类书(即百科全书),名为《初学记》。20多年后,李白在《留别金陵诸公》里写道:“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这是“秦淮”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诗文里。再后来,杜牧的《泊秦淮》流传甚广:“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秦淮”这个名字也就传开了。
实际上,当时也有人不相信“秦”和“淮”有什么关系。比如,与李白同时代的史学家许嵩,他编撰了《建康实录》。作为史学家,他引用了这些故事,但是后面加了一句话,说他去考察秦淮的源头,这条河不像是人工挖的,应该是自然形成的。
消失的风景: “潮打空城寂寞回”“二水中分白鹭洲”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这些定格在唐诗里的风景,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今天秦淮河的入江口,位于鼓楼区城西的三汊河一带。古代秦淮河的入江口并不在此,而是更往南一些,在水西门一带。
六朝时,秦淮河有100多米宽。它自南而来,进入东水关,进城后拐个弯,到中华门,再到水西门进入长江。当时,由于长江江面宽,狮子山、清凉山、凤台山、雨花台都在长江边上。今天的河西地区,差不多都在长江里。
秦淮河出水西门,进入长江以后,有一个沙洲横在入江口,就是李白写的“二水中分白鹭洲”。秦淮河进入的实际是夹江。根据文献记载推算,这个夹江大约四五百米宽。白鹭洲的南北两头,也是秦淮河进入长江后的两个出口,南头接近中华门旁边的长干古城,北头接近清凉山。白鹭洲之外,长江的干流更加壮阔。
包括白鹭洲在内,长江上有许多沙洲。《景定建康志》里有名字的沙洲就有20个。直到今天,长江上还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等。这是因为,宽阔的长江带来很多泥沙,海潮倒灌、泥沙沉积形成了沙洲。
当时的长江入海口与南京很近,在扬州和镇江之间。刘禹锡《金陵五题》中有一首写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旧时淮水东边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现在在石头城,我们感受不到潮水的汹涌,但是唐朝中期的刘禹锡能感受到“潮打空城”。长江入海口蔓延几公里,由于海潮回溯,所以,在石头城听到的潮,可能不仅是秦淮的潮、长江的潮,也是大海的回潮。
变化发生在北宋至今的千年之间。北宋时,北半球的气候极寒。天一冷,长江进入枯水期。在北宋、南宋之交,20多个沙洲连成一片,形成了今天南京河西地区等陆地,所以,秦淮河要北至三汊河才能进入长江。原来的夹江,变成了外秦淮河。
如今,登金陵凤凰台,我们再也见不到李白笔下的“二水中分白鹭洲”。不过,薛冰推荐,在鱼嘴公园的观景台上,我们还可以感受“二水中分”的景象:江心洲在中间,江水被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