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法国版“出走的决心”

《一个女性的抗争和蜕变》 [法]爱德华·路易 著 赵一凡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思郁

年底到了,很多媒体都在盘点一年的阅读,选出自己的好书。不过,我的做法正好相反,我想多注意点那些被忽略的作品,或者没有入选榜单的作品。当然,这个被忽略也不是绝对,只不过它们恰好没有出现在榜单上而已,它们没有入选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我注意到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两本法国90后作家爱德华·路易的小说《谁杀了我的父亲》和《一个女性的抗争和蜕变》,大概也没什么宣传的缘故,年度盘点也没看到有什么水花。但是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里,这两本书不应该错过。

爱德华·路易,原名埃迪·贝乐盖勒,1993年出生在法国北部。他是一个小镇青年,自小遭遇到了各种歧视和嘲笑,也让他跟父母的关系非常不融洽。要知道越是在小地方的人,越不容易容忍异类的存在,直到他通过读书,考上了省会的大学,开始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他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同于小镇青年的人生。他改了现在的名字,改了口音,发奋读书,写作,考上了巴黎高师,成为了一名作家。2014年,路易凭借自传体小说《和埃迪做个了断》正式出圈,一举成名。

第一本书写了自己的挣扎和成长,《一个女性的抗争和蜕变》写了自己的母亲长期受到传统和不同男人的欺压,最终出走的故事。这个故事跟今年上映大热的电影《出走的决心》有着类似的精神内核。《谁杀了我的父亲》则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酗酒、家暴、失败的父亲,讲述了他在法国体制和工作的双重压迫下失败的一生。

这两本书的中文版大概选择了一个不太合适的时机,因为从任何角度看,这两本书的写作都与安妮·埃尔诺的写作有很多的重合。都是法国作家,都是自传性的写作,都是很简短的篇幅,简单清晰直白的表达。他们都是阶层跨越者,凭借写作出圈、成名。很显然埃尔诺的关注和热度会更大,2022年获得诺奖之后,埃尔诺的作品源源不断地被翻译成了中文,今年更有六本重量级的作品翻译出版。

尽管如此,路易的这两本书还是非常值得推荐。因为路易的写作讲述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他不同于埃尔诺的女性经验的书写,他的成长一路跌跌撞撞,他的写作更具有社会性的表达,目标更明确,在书中更是毫不隐讳地对法国政治家进行指名道姓的批判。“你的人生史就是这些相继压垮你的人的历史。你的身体史就是这些相继毁了你的人名的历史。你的身体史控诉政治史。”

路易的写作继承了法国底层写作的传统,但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经验属性,让他不同于自己的老师,著名的哲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和他写的回忆录《回归故里》,也不同于安妮·埃尔诺私密的女性经验的书写。他的声音是直接的、大声的、宣告的,他喊出的声音回荡在不同的时代里,讲述那些没有办法发声的,像他父亲一样的底层人们的人生。

这两本书结合在一起读非常怪异。我们同情《谁杀了我的父亲》中失败的父亲,但是父亲在《一个女性的抗争与蜕变》中又变成了一个施暴者,视角不同,身份也开始转变,书中的女性承受的灾难比男性更多。书中的母亲,遇到了不同的男人,遭遇相同的暴力,她生下了几个儿子,把她困在家里,无处可逃。她的人生就是奉献给男人的一生。路易言简意赅概括了母亲的人生:“她被剥夺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事件,事件只能通过我爸降临于她。她没有了自己的故事;她的故事注定只能是他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希望的,路易凭借写作开始站稳脚跟之后,他鼓励母亲离开他的父亲,正式出逃,来到了巴黎。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当然不可能一夜之间变得富有,但她能够逃离一个欺凌她的男人,那个男人告诉她要待在家里,做饭、闭嘴、抚养孩子、打扫房子。而现在她终于可以自己决定和选择了。她生怕第一次感觉到了幸福,因为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身份,她可以给自己买衣服,能够做其他女性都做的事情,可以化妆、做头发,可以只关心自己。

这是法国版的《出走的决心》,也是女性生活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