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

白居易教你写年终总结

白居易像

《鸣原堂论文》书影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公羊义疏》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王世贞》

可见,打工人都逃不过写年终总结 好好总结过去的一年 元气满满地开启新征程吧

2024年已经收官,不少人已经翘首以盼春节假期。但在春节前,还有一件费脑的事等着你做,那就是写年终总结。

如果不知道从何下笔,不如来看看古人怎么写。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 宋经纬

白居易可太会写年终总结了

年终总结你写不过白居易,你可别不服啊。

早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已经总结了“年终总结”的三段式写法。

首先,咱中国人肯定是要自谦一下,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第二部分是重中之重,阐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绩;最后是提出期许。

来看一首白居易的诗《岁暮言怀》。岁暮指的就是年终,言怀自然是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感悟。把年终总结写得如此清丽脱俗,还得是老白。

诗中写道:

职与才相背,必将口自言。

磨铅教切玉,驱鹤遣乘轩。

只合居岩窟,何因入府门。

年终若无替,转恐负君恩。

不足就是个人才能还不能满足岗位要求,成绩就是自己仍然努力工作,也对职业选择进行了思考。最后,希望领导可以在新的一年让他换个岗位,要不然恐怕要辜负领导的期望了。

三段式年终总结,这下学到了吧。

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曾国藩把“年终总结”的写法总结成书:《鸣原堂论文》。

这是一本专门指导、培训高级官员如何向皇帝写奏疏的学习用书。匡衡、贾谊、苏轼、朱熹、王阳明等大咖的经典范文都在里面了,堪称总结文“宝典”。

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书函里写道,写总结一定要用心,不能敷衍了事。工作不忙的时候可以试着写几篇练练手,心态要放平,保持谦虚谨慎但不能矫揉造作。

4000多人赶来南京交年终总结

在南京,朱元璋当皇帝那会儿,到了年末,曾有4000多人赶来交“年终总结”。

其实,这个进京述职的制度,早在周朝就有了。《江苏文库·精华编》之《公羊义疏》中,在解释“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时,引用了东汉儒学家郑康成的论述:“诸侯奉行之以治其国,各以岁时述职于王,所以大一统也。”

但在朱元璋登基后,进京述职的范围更大了,扩大到各府、州、县的官员。

《明会要》记载:“洪武元年正月,天下来朝官陛辞,上戒谕之,遂为令”。

所以这个进京述职的规矩从朱元璋一登基就立下了,但那个时候各项制度还不完善。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下令,天下诸司官来朝,都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京。

什么概念呢?每年年末,大大小小的官要来4000多人,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年终总结大比拼。

后来,朱元璋也觉得每年一次的考核任务繁重,地方官每年来回奔波也耗时耗力。于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将地方官进京述职的时间定为每三年一次。

古代考核会打分吗

听完官员的总结,朱元璋要不要给他们打分呢?

当然要,而且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级。

朱元璋的要求有多严?来看一组洪武十八年的数据,各级官员有4000多人参加了考核,“称职”的仅占10%左右,“平常”的约占70%,“不称职”的高达20%。

不称职的官员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考察官员后会设宴,“称职”的坐着吃,“平常”的站着吃,而“不称职”的就只能站在门外看着了。

明代文人王世贞也曾参加过这样的考核。《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王世贞》中写道,他在参加完仕途中的第一次考核后,还写下了一首诗《比曹初考述职有感》:

岁月不我即,禄食三已期。

揣分冒兢惕,程己惭素尸。

出负友朋属,入惭父兄规。

殿最他所任,得失中自知。

伊予少浅涉,夙好经生期。

稍见事乃谬,渐习心永睽。

咎繇固圣者,其究亦趋时。

南容复白圭,已甚非仲尼。

滔滔亘天路,戚戚将向谁。

人生的第一次述职很成功,王世贞不仅顺利通过了考核,还被朝廷任命为刑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