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5版:小记者

“糕糕”兴兴,奏响黏糯里的新年序曲

横林实验小学四(2)班开展民俗体验活动

横林实验小学民俗体验活动现场

冬至已至,春归有期。为寻觅年味,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近期,现代快报社组织横林实验小学四2班的小记者们开展了蒸年糕民俗体验活动,提前奏响了黏糯里的新年序曲。活动中,小记者们尽情参与、深入体验:蒸年糕、寻年味、赏年俗。通过此次体验活动,大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年味,体会到了与同伴合作劳动的乐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注入强大动力。

探秘微生物发酵

“哇,好神奇!”烘焙教室里一片欢腾。原来,我们班正跟着陈老师学发面呢!

陈老师先拿出一个小碗,往里面倒了些温水,接着小心翼翼地撕开一小包酵母粉,轻轻倒入水中。只见她拿着筷子,慢悠悠地搅拌着,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这酵母粉啊,就像一个个沉睡的小精灵,等会儿它们被唤醒,会创造奇迹哦!”这些小小的粉末到底有何神奇的本领呢?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

不一会儿,陈老师又端出一大盆白白的面粉,慢慢地把加了酵母的水倒进去,将酵母揉进面粉,白白胖胖的面团在指尖快乐地打滚。渐渐地,面团变得柔软光滑,可以发酵了。同学们一起把面团放在温暖的冬阳下,等待着。过了好一会儿,面团变得比之前大了两倍。扒拉开来,里面满是蜂窝状的小气孔,简直不可思议!“这就是酵母的功劳。它们在面团里‘吃’了面粉里的糖分,呼出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把面团撑出了小孔,这样包子才会松软可口。”听着陈老师的科普,我们的嘴都惊讶地张成了“O”形,这小小的酵母菌可真厉害!张皓钧

神奇的微生物——酵母菌

瞧,加入适量酵母粉和清水的面粉很快被揉成了光滑的面团,然后封上保鲜膜,底部放上温水静置。我好奇地瞪大了眼睛,等待着神奇的一幕发生。很快,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下,沉睡的酵母菌慢慢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了个懒腰,犹如可爱的小精灵般在面团里跳跃、繁殖,将自身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约莫过了二三十分钟,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面团仿佛被施了魔法似的,慢慢膨胀起来,随之变得柔软、富有弹性。陶忻宇

奇妙的微生物发酵

当包子被一一放进蒸锅,等待它们的是一场热蒸气的洗礼。随着温度的升高,酵母菌的活性被进一步激发,包子在蒸笼中慢慢膨胀,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在舞蹈。揭开蒸笼的那一刻,香气四溢,整个烘焙室仿佛被一股温暖的气息笼罩。

酵母菌,这个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的微生物,成了今天当仁不让的主角。它通过发酵,将简单的面粉和水变成富有弹性的面团,赋予包子特有的蓬松口感。原来,酵母菌们通过吃掉面团中的糖分,释放出二氧化碳和酒精,最终使得面团膨胀起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是大自然的一次精妙演绎。陈睿霖

烘焙教室

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洋洋地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烘焙教室里则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今天,这里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包子制作活动。

开始制作了,我小心翼翼地将面团压扁、揉成碗状,舀起一勺豆沙试图均匀地包进去。然而,豆沙却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地往外钻。我手法笨拙地捏着包子皮,想要将豆沙包在里面,结果包子皮破了,豆沙漏了出来成了个“花脸”。同学们看到我的狼狈样,忍不住笑着打趣道:“哎呀,这包子怎么成了这样?”我尴尬地笑了笑,但并没有放弃。

我重整旗鼓,继续包了起来。左一下,右一下,这边漏了捏牢,那边破了再捏紧。这时,陈老师走了过来,耐心地教我如何调整馅料和形状。在她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技巧,包子也变得越来越好看。同学们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包子褶子精致,有的馅料漏出形状各异,还有的做成了动物造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施铖熙

欢乐“包”不停

大显身手的时刻到来啦!我小心翼翼地拿取一点面团,放在手心上,用力把它压扁,然后把我最喜欢的红豆馅放在面饼中间,用手捏合面饼的边沿,一边捏一边转圈。哎呀,不好,包子底部怎么露馅了呀!怎么办,怎么办?“不要放弃,仔细想想刚刚的步骤,相信你一定可以!”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和蔼可亲地说。听了老师的话,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重又鼓足勇气,专心地捏起来。一下,两下……不一会儿,几个漂亮的小褶子就呈现在眼前。心花怒放的我连忙一拧,一个头戴菊花帽的“小胖子”就诞生了。我看着手中小巧玲珑的“白胖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张煜琦

包子飘香,温情无限

热气升腾,香气扑鼻,“肤白貌美”的包子在大家热切的期盼中出锅啦!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尝起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一口包子都带着酵母菌发酵后的独特香气,皮薄馅多,口感松软。大家边吃边聊,既惊叹于酵母菌的神奇作用,又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酵母菌的魔法,不仅让包子变得美味,更让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这次包包子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美食制作,更是一次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体验。通过酵母菌的魔法,大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与成果。

在这平凡的冬日午后,烘焙教室内包子飘香,师生间温情无限。

赵意菡

“包”出幸福好滋味

活动开始了,只见陈老师手法娴熟地示范着捏褶、收口等关键步骤,手指灵巧地在面团上翻飞,仿佛是在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我撸起袖子,迫不及待地拿起面皮,学着老师的样子包了起来。然而,事实并没有想象的简单。刚捏紧面皮边缘,肉馅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竟然从底部漏了出来,弄得我手忙脚乱、狼狈不堪。蒋耀旸妈妈看见后,耐心地指导我。我重整旗鼓,第二次再包时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捏紧面皮边缘的时候要用力均匀,肉馅适中。经过几次尝试,我终于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并不好看的包子。

春花秋月等闲度,又是一年冬至时。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午后,我不仅学会了包包子,还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丁铄钒

软软糯糯冬至包

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被称为“蛮头”。相传是诸葛亮在征讨南蛮王孟获时,为了替代用作祭祀的人头,而发明了这种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食物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和喜爱的包子。

除了美味之外,包子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逢佳节或特殊日子,人们把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统统包进包子,以此来庆祝和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北方过年时,家家户户蒸包子,寓意着“包有余”,象征着来年生活富足、幸福美满。在南方,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寒冷冬季的正式开始,人们同样会制作各式各样的包子,寓意着温暖和团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亲手制作了一次包子,不仅体验了那份从指尖传递到心底的温暖与幸福,还领略了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份古老而美好的味道继续传承下去!田宸

组稿老师 陈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