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1月24日现代快报社评《拒收10元捐款,慈善活动别走偏》,笔者觉得,民间慈善机构组织的慈善公益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正如社评所言:慈善的本义是积薪聚柴、日行一善。捐款数目有大小,但爱心无“大小”。对小孩子来说,能拿出10元钱,未必比他人的“千万之捐”逊色。把捐款10元的孩子“推”到门外,这有点无情、无理。
民间慈善公益活动,大多是点对点的帮扶项目,其重点是在吸引更多的人伸出援手献爱心,本不该在捐款数额的多少上过于纠结,更不能理直气壮地拒绝小额捐款,现在出现给捐款设置门槛、拒收小额捐款、甚至暗示和诱导爱心人士捐大钱等情况,说明一些慈善活动确实变了味。
为什么会出现拒收小额善款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民间慈善团体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募集善款时一味贪多、贪大,才会出现嫌“贫”爱“富”,不愿意接受小额捐款这种不正常现象。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窃以为,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慈善团体的自身情况出发,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具体而言,就是做到放平心态,不好高骛远,能筹集到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这样就不会出现搞攀比、拒收小额捐款等不正常现象了,也会很好地保护民众的善心、爱心,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公益活动中。
我想,这种积小善成大爱才是我们开展慈善活动的初衷,也是应该发扬光大的慈善文化。
南京 孟木二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