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钢琴课》中的命运与选择

《钢琴课》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周小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无极

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钢琴课》,作为一部宏大而内敛的小说,讲述了个人与历史、创伤与救赎、自由意志与命运交错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麦克尤恩一贯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同时也拓展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对时间、记忆和身份的探讨。《钢琴课》以其复杂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展示了个体如何在历史巨浪中挣扎求生,如何面对创伤、做出选择,以及如何最终在不确定的命运中找到某种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罗兰·拜恩斯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他的生命旅程横跨多个历史时期和个人事件。从童年到成年,麦克尤恩通过罗兰的经历,探讨了记忆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如何被时代裹挟,甚至在无意识中被塑造。小说一开始,罗兰在寄宿学校里与钢琴老师米里亚姆·科内拉之间发生的复杂关系,成为了他一生中的决定性创伤。这段师生关系充满了性别、权力和欲望的不对等,米里亚姆通过钢琴课逐步侵入罗兰的私人领域,并在其年轻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这种创伤并没有在小说中以显性的方式展现,麦克尤恩避免了戏剧化的表现,而是通过细腻而内敛的笔触,将其逐渐渗透在罗兰的成年生活中。创伤成为了他无形中的伴侣,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情感生活、职业选择乃至整个人生轨迹。值得注意的是,麦克尤恩对创伤的处理与他早期的作品有所不同。在《赎罪》中,创伤往往以直接而戏剧性的方式展现,战争、暴力和误解成为人物之间的鸿沟。而在《钢琴课》中,创伤更加隐秘,它如同一种潜流,在人物的生活中悄然蔓延,罗兰并非一次性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而是不断在生活的不同阶段中与之碰撞。这种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即创伤往往并非外部事件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记忆的重构和主体的无意识欲望被不断强化与重演。

麦克尤恩通过罗兰的婚姻生活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罗兰的妻子阿莉莎,是一位对文学和自我表达有着强烈渴望的作家。阿莉莎的选择——离开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写作梦想——不仅是对婚姻传统角色的反叛,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坚守。她的离开使得罗兰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与孤独,他不仅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稳定身份。阿莉莎的选择引发了麦克尤恩对当代女性角色的深刻探讨。

但麦克尤恩并没有将阿莉莎塑造成简单的叛逆者或理想化的女性,她的选择充满了复杂性。她离开家庭的行为既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也是对责任的逃避。阿莉莎的行为引发了罗兰对自身身份的重新审视,他在失去妻子之后,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作为父亲、男人乃至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我认知。

罗兰的钢琴学习经历,贯穿了整部小说的象征性。钢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技能,它更是罗兰生命中的隐喻。音乐代表了他生命中最早的激情与梦想,但也是他创伤的起点。钢琴与米里亚姆的关系,使得音乐在罗兰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的情感。麦克尤恩通过音乐,探讨了艺术的双重性:艺术既可以是救赎的工具,也可以是痛苦的来源。音乐成为了罗兰人生中的象征性负担,它不仅代表着他未能实现的梦想,也象征着他未能逃脱的创伤。

麦克尤恩在《钢琴课》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他对时间与记忆的处理。小说的结构是非线性的,罗兰的过去与现在不断交织,记忆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在《钢琴课》中,罗兰的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重构,更是对他当下行为和选择的深刻影响。麦克尤恩让我们意识到,个体无法逃脱过去的阴影,记忆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将个体紧紧束缚在时间的流动中。

正如柏格森认为,时间并非是机械化、线性的流动,而是一种持续的、不断累积的存在。记忆是这种时间绵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过去的简单复现,而是与当下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

总的来说,《钢琴课》是一部充满复杂情感和深刻哲思的小说。通过罗兰的故事,麦克尤恩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命运的巨浪中,个体究竟能有多少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