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纪红
黄鹤楼前烟波浩渺,武当金顶云海翻涌,神农架中林涛阵阵,赤壁江畔惊涛拍岸。张建伟以脚步丈量荆楚大地,用文字勾勒千年文脉,将湖北的山川胜迹、历史人文娓娓道来。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与汉水在此交汇,孕育出独特的山水格局。书中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既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意,也有“武当七十二峰朝大顶”的雄浑。木兰天池的层峦叠翠、恩施大峡谷的鬼斧神工、腾龙洞的地下奇观,每一处景观都在作者笔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始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紧密交织。登临古隆中,诸葛草庐的茅檐低小间,流淌着“鞠躬尽瘁”的赤诚;驻足荆州古城,斑驳的城墙砖石里,沉淀着“大意失荆州”的警世之思。在归元寺的晨钟暮鼓中,读者能触摸到禅宗文化的深邃;于曾侯乙编钟的余音里,可听见礼乐文明的回响。
书中对历史遗迹的探访,堪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典故,将唐诗的璀璨星河投射在蛇山之巅;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让知音文化在九真山的溪涧中流淌千年。当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眼前浮现的不只是“樯橹灰飞烟灭” 的战争场面,更是苏轼“大江东去”的旷达胸怀。这些历史碎片的拼合,构建起湖北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核心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立体图景。
作者在追寻古迹时始终保持着当代视角。在武当山紫霄宫,他既描绘建筑群“悬挂在悬崖上的故宫” 的奇险,也思考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探访绿林寨古兵寨,既还原王匡、王凤起义的历史现场,也反思“绿林好汉” 文化符号的当代转化。这种古今对话的写作姿态,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
在快餐式旅游盛行的当下,《寻迹湖北》提供了一种更深层的旅行范式。作者拒绝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游览,而是倡导“用心去旅行,用心去体会”的文化沉浸。在荆州关羽祠,他从“赤兔马亭” 读到忠义精神的时代价值;于随州炎帝故里,他在青铜器纹饰中感悟华夏文明的源头。这种旅行方式,本质上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是对“我们从何处来” 的永恒追问。
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更具现实意义。黄陂泥塑“泥人王” 的匠心传承,武当武术的养生智慧,恩施土家织锦的绚丽纹样,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在作者的笔下重获新生。当我们在书中看到耄耋老匠人精心雕琢泥塑罗汉,听到神农溪畔的船工号子,便能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静态保存,更是活态传承中的文化自觉。
合上这本书,长江的涛声仍在耳畔回响。张建伟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与荆楚大地的山河对话,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共鸣。在这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越发珍贵的时代,《寻迹湖北》不仅为旅行者提供了指南,更给予每个中国人重新认识文化母体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