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 范爱华
泰东河,即泰州至东台的一条古老的运盐河。西起泰州西坝,东至东台串场河海道口,全长55.076公里。据《东台地名志》记载:“泰东河最早开发于汉代,为运盐河,继则为宋。”明永乐二年(1404),泰东河实现了东台至泰州的全线贯通,给东台至泰州的盐运增加了一条水上便捷通道,拉近了东台境内淮南中十场与泰州的距离。一时间,泰东河“盐船万艘,往来如织”,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
明成化七年(1471),监察御史杨澄奉命监两淮盐课,在巡视泰州沿海时,获知泰州堰毁坏多年,盐场受患,稼穑受害,深感责任之重,批准修建泰东河堤,此堤,即家乡百姓口中太平圩。
冬日的天空,湛蓝的底色如同深邃的海洋。阳光洒落,为万物勾勒出温柔的轮廓。沿着一条弯曲的乡间小路,我来到泰东河南岸的许家舍。走进三代渡工许应海家。老人听说了我的来意,放下手中活计,和我说起他父辈的故事。
“我们家三代人都在渡口撑船。祖父的模样我不记得。我只记得我的父亲许永和、大伯许永泰和二伯许永祥,在这条河上,靠一支竹篙,撑了几十年。这里的孩子都是我父亲看着长大的。”老人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说:“那时夏天,农村没有电扇、空调,午后,我们一群在泰东河边长大的野孩子,酷暑难耐,瞒着父母,偷偷地来到泰东河畔石码头上,坐上渡口划桨的小船,等船到河心,一个个‘浪里白条’们,迅速把自己扒个精光,一个猛子扎到水里,然后又游回岸边。这渡口,父亲不知送走了多少学生,也见惯了许多生死别离……”
泰东河连接泰州引江河和通榆河,将引江河所引江水输送至里下河东南部,并送入通榆河,为沿海垦区和滩涂开发,提供淡水资源,改善里下河东南部地区供水条件,并提高里下河腹地排涝能力,结合里下河东部沿海形成一条贯穿南北、沟通江海的三级航道。
上个世纪中期,碧波荡漾的河面上,白帆点点,百舸争流。风平浪静时,泰东河上有撑船的、摇橹的、划桨的;顺风时,则竖起七八米高的桅子,扬起船帆;逆水行舟,泰东河上总看到纤夫的影子,他们屈着身子,背着缰绳,步履蹒跚,河滩上响起沙哑的号子声“嗨哟,嗨哟,嗨哟哟……”泰东河上的纤夫、撒网的渔民、撑船的渡工,悲壮与和谐交织,那是泰东河的一组塑像。
清明时节,泰东河两岸最为热闹。四乡八镇的船民踏晨露,破晓雾,折三两枝桃花,裹一身油菜花香,早早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会船节。碧波荡漾的湖面,聚集了成百上千船只,一年一度的会船节拉开序幕。队员们身着统一服装,种田汉子们手握长篙,巾帼们紧握船桨。一声令下,船便像离弦的箭一样,你追我赶,河面上激起层层浪花,篙子船好似蛟龙在激流中穿行,划子船宛如彩蝶在浪花中飞舞,桨声篙影,浪涌波翻,号子声、锣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惊心动魄的比赛,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江河的流域史,古今中外诸多河流都曾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据东台市博物馆考古文献记载:21世纪初,总投资十多亿元的泰东河拓浚工程全面启动,为保护沿河两岸的文化遗址,由南京博物院牵头,组织十支考古队,对泰东河工程东台段施工范围的8处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位于十八里河口的“泰河村遗址”、位于东台广山辞郎村的“辞郎村遗址”、位于溱东开庄村的“开庄遗址”,经考古发掘表明,开庄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4500—4700年。挖掘中不仅发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的水井、柱洞和灰沟等丰富的遗存,还出土了石斧、玉凿、骨镞和数百件陶器,完整器物有鼎、豆、罐、盘等四十余件。直接改写了东台成陆的历史,将东台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我从未对一条河如此深情,只因为我是喝她的乳汁长大的,她哺育了我以及和我一样的泰东河两岸的儿女。泰东河,我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