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常州市凤凰新城实验小学举行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暨“你好,寒假!”系列活动表彰会。典礼通过“你好,寒假”活动视频,回顾寒假实践活动并表彰了优秀的凤凰实践少年。随后,“科技引路·少年追光”环节,学生们热情分享了春晚舞台与电影《哪吒2》中蕴含的科技创新元素,激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紧接着,科学组的领航者——赵丹老师,适时公布了“凤凰科技小院士”评选条件。这一举措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瞬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不仅点燃了学生科技探索的热情,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勇敢追梦、矢志不渝的种子。愿每一位怀揣科技梦想的少年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以智慧为翼、以勇气为帆,不断前行,逐梦星辰大海。
凤凰新城实验小学 供稿
“吃软不吃硬” 的非牛顿流体
最近,我在书中看到一个好玩的事物,名字叫非牛顿流体。据说,轻轻戳它,可以轻易摸到它的底部,但是猛烈锤击它,就像遇到了一堵坚实的墙。嘿,这家伙居然“吃软不吃硬”,我迫不及待想试试书中所言是否属实。
一个透明的小盒子、一双筷子、一袋玉米淀粉和一杯清水就是我今天实验的“主要演员”。准备好材料,叫上老妈,我的“好戏”开场喽!
我小心翼翼地在盒子里倒上小半碗清水,再将淀粉筛入其中,淀粉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沉入水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一名“和面大师”,拿着一双筷子,伴着鼓点,悠然搅拌。不一会儿,淀粉和水就融为一体,混合均匀,我倾斜了一下容器,那液体开始流动了:哎,这不就像是平时喝的酸奶模样吗,怎么可能打不动呢?我半信半疑,书里讲的会是真的吗?
我迫不及待地将手轻轻地放进去,呀!我的手竟然陷进去了,就像小婴儿在吮吸着一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拽出来。这家伙居然胆敢“吃”了我的手指,我生气了,握紧拳头用力锤下去,它却像钢板一样纹丝不动;我高高举起拳头,再次狠狠地砸向它,它却像没事人一样,大有“你能奈我何”的架势。这下我气不打一处来,多次重拳出击,万万没想到,我的手都疼了,它还是完好无损。看来这非牛顿流体一身“铮铮铁骨”,不能小觑啊!
这时,妈妈从旁边经过,拉过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看你,居然和一团疙瘩较起了劲,真是太倔了。”是呀,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太倔强,和非牛顿流体一样刚柔并济才是正道。这“吃软不吃硬”的非牛顿流体可真有趣,它广泛存在于生活、生产和大自然中。
五(2)班 周诗雨
指导老师 张云飞
科学真奇妙
阳光暖暖地倾洒在校园的操场上,社团摆出的摊位前热闹非凡,人头攒动。那一片充满活力的角落,仿佛有着无形的吸引力,牵引着满怀期待的我快步走去。
就在这时,一个别具趣味的科学实验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原来,这个实验要求参与者用吸管把瓶中的小球吹出来。我心里暗自思忖:这有何难?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想着,我迫不及待地往前一冲,用力挤开人群,大声叫嚷道:“我来我来,这太简单啦,简直小儿科!”说罢,我迅速抽出一根吸管,直直地对准瓶子,正准备吹气,只听那位“摊主”老师高声说道:“同学,这个实验的规则是,只能用吸管把小球从瓶中吹出,限时30秒哦!”
一旁的同学们见状,纷纷热心地出谋划策。这个说:“你大口大口吹,使足劲儿!”那个喊:“先深呼吸,憋足一口气再猛地吹!”还有人提议:“吹球的侧面,试试!”“加油加油”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好似一锅煮沸的水咕噜咕噜地翻滚着。
就在这时,老师清晰地喊出:“最后十秒!”我的脸瞬间憋得通红,心脏也开始“怦怦怦”加速跳动。我赶紧调整了吸管吹气的角度,脑袋微微歪向一侧,然后持续而稳定地吹着气。终于,在最后一秒,小球缓缓地飘出了瓶口。那一刻,我激动地一跃而起,双手在空中用力挥舞,大声喊道:“我成功了!”直到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要持续不断地吹气,中间绝不能间断。
五(2)班 陈铄泽
指导老师 张云飞
神奇的液氮
今天的活动现场,一场关于液氮的科学探险之旅悄然拉开帷幕。
当老师拿出一个巨大的储罐时,同学们都好奇不已,纷纷猜测里面是什么。“同学们,这是液氮,温度是-196℃,以其极致的低温,成为很多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它的神奇。”老师说完便做起了准备。
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小心翼翼地从巨大的储罐中取出液氮,随着液氮被缓缓倒入特制的容器中,一股寒气迅速弥漫开来,散发出淡淡的雾气,令人感到神秘而兴奋。实验中,我们见证了玫瑰花在液氮的洗礼下,花瓣变得硬挺如瓷,一碰便碎成无数细小的颗粒;圆鼓鼓的气球,在放入液氮器皿中后,瞬间变得干瘪;掺入洗洁精的水,在倒入液氮后,凝固了起来……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我吃下被液氮泡过的薯片后,嘴巴里居然能喷出“仙气”。这些现象让我感叹科学的神奇与魅力。
这次液氮科学实验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学的本质,也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5)班 张杋溪
指导老师 许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