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吴立群
多年前的一个国庆,我走进马鞍山,重新认识了马鞍山。它不仅是著名的钢城,而且是诗城。这里是我国历史上最有风采的大诗人李白多次游历之地和终老之乡。
市内采石矶名列长江三大名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的美誉。有人这样点赞采石矶:“采石矶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集秀、奇、险于一身的独特风貌,为中华大地所不多见,所谓借青山、绝壁、大江、文化造园者,独采石矶也。”这样的个性化美景,自然会吸引一生爱好游历且以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李白。
一路匆匆,在李白纪念馆和太白祠里,我们终于慢了下来。徜徉于李白诗碑林廊屋下,四周镶嵌了当代书法家们创作的李白经典诗文一百零八方。其中,有毛泽东书写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鲁迅的《越中览古》、郭沫若的《我来采石矶》等,或笔力飘逸,或稚拙古朴,或方正凝重,风格各异,蔚为壮观。所谓“此处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李白是历史文化长河里的一座雄矶、一道天门、一片高帆。
登山从翠螺山南麓开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仙,自然是诗仙。一路上,我们谈论李白,吟诵李白的诗篇。行至半山腰,“唐诗人李白衣冠冢”赫然呈现。冢基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周长约40米,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圈围。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冢前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刻隶中带行,庄严而不失飘逸,当代“草圣”林散之罕见的规矩意识和追随思想永留石上,我驻足凝神静观。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
十几分钟后便到了山顶。登临三台阁,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极力想象当年诗仙登名山而流连忘返的情状,也少不得抒发如今名山得诗仙而声名远播之感慨。
李白与马鞍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齐著名诗人、宣城太守谢朓酷爱马鞍山当涂县青山风景之胜,称其为“天子都”,常在那里纵情山水,并筑室山南。250多年后的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一生既倾情当涂,钟爱青山,又敬谢公品格,曾经多次凭吊谢朓遗迹,寻找他所崇拜的诗人的踪迹。在他62年颠沛流离的生命旅程中,曾七次前往当涂,并留下夙愿“宅近青山同谢朓”。
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及其思想,均可谓千载独步。就是这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却为马鞍山的山水人文所倾倒,毫不吝啬地写了约五十五首(篇)诗文。诗人在此神区,或有峻秀山水之唱,或有忧国伤民之思,或有穷愁潦落之悲,喜愁怒悲,皆属缘情言志,情之愈切,其歌益美。
李白仙逝后,后人将其迁葬于青山。李白最终与自己一生崇拜的谢公成为异代邻居,想来古人做粉丝竟然也有如此情义。据查,唐代先后有过采石、龙山、青山三处李白墓,宋有采石、青山两座李白祠,“州民岁岁与招魂”,明代采石又有谪仙楼、清风亭。嗣后,祠楼之修葺历代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石建立李白纪念馆,青山扩建李白墓园。青山李白墓这次遗憾未去,但采石矶脚下的太白楼、矶上的李白衣冠冢、青山的李白墓所构成的一实一虚、相互映衬的独特人文景观,吸引我更多关注,并将再次前往瞻仰。
诗仙留给马鞍山的除了诗作,还有传说和太白遗风。民间广为流传他身披宫锦袍、泛舟赏月、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现江心洲有宫锦村,旧传李白衣冠在此处打捞。
李白慕谢而来,后人慕李白而来,所有的足迹与诗文,不惟发思古之幽情,更是一种文化定势的递延。自唐以降,历代文人墨客前来采石、青山咏怀诗仙,发诗文者亦数以千计。这些民心所向,形诸建筑和文字的建构,经过千年糅合互渗,形成了一种新的古今文化搭建,成为马鞍山市特色文化的宏大体系。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活泼内容。
如今,每逢重阳节,马鞍山举行中国国际吟诗节,以纪念李白和弘扬民族文化。2005年10月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诗歌节,吸引了各地的中国诗歌爱好者。此后,两节不仅成了马鞍山人民缅怀李白的节日,也是市民的娱乐休闲之时,还是城市文化及形象的宣传推广之机。那天,我在采石矶公园充分体会到了在胜境中健身休闲、在文化中畅怀揽胜的极致之乐。
醉翁之意不在马鞍山之于李白,而在于我的家乡宜兴之于苏轼也。苏轼与宜兴的情缘,比之李白与马鞍山,有过之而无不及。苏轼视宜兴为第二故乡,他一生十多次来宜兴,两次置田买地,筑室而居。他随宜兴的好友游遍山山水水,写下了约60首(篇)诗文,“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苏轼在宜兴的遗迹有东坡书院、东坡海棠等,在宜兴的民间传说有焚契还宅、东坡提梁壶、独山改名蜀山等。
马鞍山之行的遗憾,启发了我对老家大力开发苏轼留下的精神财富的思考。“此处可作文,谁个堪与学士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