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体

时隔6年,华语电影三大电影节再获重要奖项

《生息之地》导演霍猛柏林摘“银熊”

《生息之地》 图片来源:官方海报

霍猛获最佳导演银熊奖 视觉中国供图

北京时间2月23日凌晨,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颁奖典礼。中国电影《生息之地》导演霍猛摘获最佳导演银熊奖,这也是时隔6年,华语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再次斩获奖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中国80后导演霍猛获银熊奖

摘得银熊奖,霍猛感谢了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对《生息之地》的喜欢以及对电影的尊重与热爱:“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柏林电影节给予的这个奖项。我们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了对电影的尊重和对创作的热爱。

“特别感谢评审团对我们电影的喜欢,电影从来不是导演一个人的创作,我要对我的团队、我的摄影指导(表示感谢),是他们背后的卓越才华才有这样一个电影最终的呈现。感谢我的演员们,他们生动地演绎了一群平凡的、善良的、勤劳的普通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演电影,非常荣幸出现在柏林的银幕上。

“我觉得所有的创作者对待电影创作都应该是真诚的,这种真诚也是基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的情感可以联结在一起,这就是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所有平凡的、善良的人都可以拥有幸福的、充满希望的生活。谢谢大家!”

公开资料显示,霍猛导演出生于1984年6月。2015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我的狐朋狗友》。2018年,他凭借家庭电影《过昭关》获得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导演奖、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等奖项。2019年8月16日,由其执导的家庭电影《我们的四十年》上映。2019年10月,霍猛凭借《过昭关》入围第32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候选人。2020年9月,霍猛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9年度表彰大会年度青年导演奖。

《生息之地》首度亮相柏林

由霍猛所执导的新片《生息之地》首次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亮相。该片以儿童的视角关注乡土中国,在1991年四世同堂的李家,用生老病死、爱别离苦,还原属于那个时代的阵痛和创伤、希望与美丽。据了解,这部作品采用了方言对白,由王隽担任出品人,徐春萍、姚晨监制。

霍猛早前接受采访时指出,“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中国的乡村几千年来造就了中国人身上非常动人的品质,比如勤劳、善良、坚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非常幸运能生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乡村的尾声,科技和技术开始进入到村庄,中国开始发生巨大的经济飞跃,这样的一个时刻。”

创作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电影。该影片的内部时间也是一年的春夏秋冬。对此,霍猛在柏林首映后表示:“它提供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浓烈的情感关系,同时也看到变化的可能性。”

《生息之地》作为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日展映的第一部主竞赛影片,亮相后获得不少影迷的好评。大多评论认为,霍猛并非在重复第五代导演的风格,而是更加关注土地上的生活本身,有着敏锐的细节捕捉能力和丰富的群像调度能力。

中国电影与柏林电影节缘分甚深

本次拿下银熊奖,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影迷们并不陌生,柏林电影节与中国电影缘分甚深,早在1975年,中国电影就登陆了柏林,《沂蒙颂》和《草原儿女》在展映单元亮相。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更是锐不可当,从中国第一部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燕归来》,到中国第一部获得金熊奖的《红高粱》,8年时间里,共有5部中国电影入围。尤其1988年,张艺谋捧起金熊奖杯的一幕,已经成为很多观众难以磨灭的记忆。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依旧存在感很高:2019年12部华语作品入围,2023年15部入围。同时,《白日焰火》《推拿》《长江图》《地久天长》等影片也都斩获大奖。

而此次,有两部中国电影角逐主竞赛单元,《生息之地》最终获奖,亦可以看作站在新起点的中国新一代导演的“突围”,在全球化语境与本土叙事的张力中,以真实可触的生命肌理重构世界电影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