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专项规划(2024—2035年)》。该规划围绕着力强化国际枢纽功能、拓展枢纽战略腹地、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出到2035年,南京将依托国内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航运物流中心、国际铁路枢纽,全面建成链接全球、辐射全国、区域共享的海陆空运输网络,成为要素集聚程度高、区域辐射能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娜
打造区位门户国际航空枢纽
将适时启用六合马鞍机场民用功能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睿介绍,规划对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
打造区位门户国际航空枢纽。以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化南京禄口机场全球链接、洲际直达能力,打造面向亚太、联通全球的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重点争取打造成为国际货邮核心枢纽。适时启用六合马鞍机场民用功能。
增强航运物流中心国际功能。打造“一江两岸、枢纽引领、智慧联动”枢纽布局,推动航运物流要素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势能。重点强化近洋航线始发港地位,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中西部地区江海转运的门户枢纽,打造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依托海江河、公铁水等联运优势,拓展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腹地范围。
持续提升国际班列运行质效。以尧化门、龙潭铁路物流基地为国际班列重要支点,结合南京铁路枢纽优化调整,适时推动国际班列在龙潭港区始发终至,构建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物流重要节点。
巩固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地位。重点依托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项目实施,推动邮政快递核心要素集聚,逐步构建邮政自主国际航空网络。
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一体化。持续推动机场口岸、港口口岸以及铁路口岸建设,积极争取相关口岸资质,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推动枢纽信息共享多港联动。重点提升枢纽间信息共享水平,探索建立多方式大数据基础交换网络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港口航运、铁路场站、机场、物流园区、海关等信息资源。
做强枢纽经济吸引产业集聚。强化枢纽带动产业支撑,加强各枢纽经济区规划建设和统筹协调,促进各枢纽经济区错位一体发展,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经济循环运行规模大的枢纽经济发展高地。
工程预可研报告报批正在积极推进
禄口国际机场T3要来了
现代快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南京正在加快推进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前期工作,目前正积极推动禄口机场三期工程预可研报告报批工作,力争能够早日实现开工。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睿介绍,南京是连接亚太等国际航空运输通道的关键节点。接下来,南京将继续“扬优势”,重点增强禄口机场面向日韩等特定区域的国际功能,通过频次加密及时刻优化,强化航线竞争力,在保障广大市民朋友们便捷出行的同时,广泛吸引国内中西部地区旅客经南京中转出境。
面对远程国际航线开辟的挑战,南京近期将积极强化与迪拜、伊斯坦布尔等全球重要国际航空枢纽的连接,强化与广州、成都、乌鲁木齐等国内十大国际航空枢纽的衔接,通过国际联程中转快速提升南京国际通达度。同时,将密切关注国际大型航司发展动向、中美航权谈判形势等外部形势变化,抢抓机遇,适时争取恢复法兰克福、洛杉矶等航线。
此外,南京还将协同省有关部门,持续向国家层面汇报争取,力争在航空枢纽定位、航权、时刻等关键要素方面取得突破。
长三角核心城市打造“空地一体”出行网络
都市圈将实现0.5到1小时通勤
规划提出,到2035年,南京将建成长三角国际枢纽集群区域辐射中心。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建成“空地一体”出行网络,都市圈内实现0.5—1小时城际铁路、高快速路“双快”通勤,禄口机场空铁联运网络1小时覆盖南京都市圈,2小时基本覆盖江苏省和安徽省设区市。
根据规划,到2035年,20小时航空连通苏皖两省95%以上的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630万TEU,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TEU。
南京将建成长江经济带海江河、公铁水转运中心。到2035年,江海转运枢纽功能显著提升,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达到46%,铁水、海江河、公铁等精品联运线路覆盖全国主要货运枢纽,枢纽运转效率显著提升,货物等待时间进一步缩减,多式联运换装不超过1小时。
同时,南京还将建成以枢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融合中心。枢纽全流程智慧化应用水平达100%,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南京枢纽特色。枢纽资源集聚程度领先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枢纽经济区GDP(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
忙完春运恢复“体力”
京沪线开启为期38天“集中修”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何兵 记者 刘伟娟) 2月24日上午9点半,南京兴卫村站施工天窗调度命令准时下达,标志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桥工段京沪线第一阶段集中修施工正式拉开战幕。现代快报记者获悉,该段2000多名干部职工21个施工作业依次展开,机械轰鸣与号子声交织,奏响作业进行曲。
全长1462公里的京沪铁路日均开行列车逾千列,承载着全国近六分之一的铁路客货运量。高负荷运转下,钢轨磨损、道床板结、接触网老化等问题逐渐显现。每年春运后,集中修成为恢复线路“体力”、保障全年运输安全的关键举措。
24日上午9点40分,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面上冷风飕飕。随着施工天窗调度命令下达,南京桥工段大桥车间80余名干部职工迅速从大桥北堡作业通道进入施工地段,一场争分夺秒的南京长江大桥明桥面大修攻坚战“首仗”打响。大桥车间副主任徐晟介绍,这次利用2月24日至4月2日共38个天窗点对南京长江大桥2号至3号孔京沪上行线的明桥面进行大修。
在施工现场,88名职工一字排开,按照施工方案紧张而有序作业。江北维修工区工长李春昊手持电动扳手,不停地松卸护木螺栓;青工郭继浩拿着撬棍,用力撬起护轨道钉;张超和潘小伟两名职工合力,抬起200多斤护木整齐地堆码到平板车上……各种金属碰撞声和江面上穿梭的船只汽笛声交织在一起。
“一个零件都不能落在桥面上!”李春昊叮嘱大家,推运时脚步要走稳。透过枕木空隙,可以看见奔腾翻滚的江水。
“桥面距离江面约有25米高,为了防止施工中人员、工具、机具等掉入长江中,我们在钢桁梁下部挂设了尼龙材质的防护安全网。”车间安全员杨勇不停地来回巡查。
此次桥面护木、护轨道钉拆除施工顺利完成是京沪线第一阶段集中修首战中一个精彩片段。截至24日18点,南京桥工段京沪线第一阶段首日施工21个施工作业全部安全正点,设备隐患精准消除,为这场为期38天的硬仗赢得开门红。
宁淮城际铁路正加速施工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子璇)近日,在中铁十六局宁淮城际铁路站前2标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各类大型机械设备有序运转,施工人员穿梭其中,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各项作业,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为确保施工进度,项目部在春节假期后迅速集结力量,第一时间恢复架梁与预制梁作业。
目前,宁淮城际铁路淮安段桩基、承台、墩身均已完成超99%,箱梁预制完成40%、架梁完成31.8%。宁淮城际铁路新建线路全长179公里,江苏段长134公里,安徽段长4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淮安东、洪泽、金湖、天长、六合西、南京北6座车站。
项目建成后,对于促进南京都市圈和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