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8版:艺+周刊

石涛《山水集册》品鉴

石涛 《山水集册·水西观涨》

石涛 《山水集册·凌敲台》

□萧平

2024年北京永乐秋拍,一件张大千旧藏的石涛《山水集册·纪游图咏》,以2357.5万元的高价成交。该册计十二开,诗画对题,是石涛诗、书、画三绝的典范。

石涛这本册页的印刷品,我在青年时代就见到过,当时非常喜爱,还临摹过其中的几幅。后来还发现,张大千的许多画都来源于这本册页。细看一遍又发现,册页上张大千、张善孖的印章都有,张大千的印章尤其多。应该说,这本册页对于形成张大千第一个阶段的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大千二十几岁时并未形成自己绘画的面目,到了三四十岁时,他的绘画面目才基本形成。张大千成熟阶段第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全都能够看到石涛这本册页的影子,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山水的画法,这本册页对张大千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这本册页没有年款,署名“大涤子”。察其风格,应是石涛五十岁左右的作品。石涛之前游历了各地,尤其是在黄山居住了十几年,以后心境比较平复,最后定居在扬州,这本册页极可能是石涛定居扬州前后的作品。石涛把他全部的本领显示在了这本册页中。

这本册页,每一幅的画法都不一样,而且非常奇特,有趣味。比如有一幅《凌敲台》,画的就是一块大石头,圆浑如瓜状的大石头。一块大石头变成这张画的主体,在前景和远景中间的一块奇石和一棵垂枝松树,无论石头还是松树,都非常奇特。看起来让人眼前一亮,居然还有这样的画法,而且画得如此有趣味。在石涛的画中非常重要的,是常常带有一种禅趣。

石涛在自己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讲到“一画论”,这应该是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中国画并不是事先勾好图稿一点一点描出来的,而是心中有所思,在画面上一笔笔生发而出。有了第一笔才有第二笔,有了第二笔才有第三笔,最后把它们圆融在一起。这本册页里的每一幅画都是精心之作,它不是一遍完成,也不是两遍、三遍完成,有些部位是多遍反复皴染而成。画中的根根线条都很清晰,无论是烘染还是皴擦,都十分讲究,这应该是石涛在艺术成熟期,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精力旺盛时的精心之作。

更可贵的是这本册页一边是画,一边是书法。书法,行、草相间,非常率意,与画面形成一种对照。画是非常精致,是一种率意之中的精致,跟工笔或宫廷画完全不同。比如《水西观涨》,完全取法米家山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画法,我们称之为米点或者是米氏云山。因为画的是下雨,所以树木混成了一片,看起来用的就是一种混点。在中国画的点法中间,混点有大米点和小米点,这是米氏父子创造的一种皴法。画面下部的树,也是经历了风雨之后,树叶融成了一片,画得非常有趣味。它又类似于山,好像是连成一气的。最妙的是这一排树中间的空隙处,有一个文士划船穿林而出,太有趣味了!把大境界和小趣味结合在一起,让人特别地赏玩不尽。画面上部像馒头一样的重山,看似稚拙,又觉奇巧无比,所以他的巧与拙相互衬托,在稚拙的趣味中包裹着他的巧。构图上,三个较近的山峰与全用花青色画的四个远山,连叠在一起,排布得非常有趣味。画面中部大片的空白,空白处即是云烟。这是雨后大自然的一种情景,他通过这样一种实景感染了自己,回忆起来,把它画之于画上。所以,中国画的写生不是当场去画,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回忆的时候,不重要的东西统统都忘记了,最重要、最感人的东西就记忆犹新。这是中国画写生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与西洋画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