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玥
一位高二学生曾经尖锐地提问:“AI都已经写得这么好了,我们人类学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除了在考场上,你们做老师或编辑的,能区别出哪篇文章是AI写的吗?”
我思忖片刻,回应他:“当然能分辨。因为AI的写作方案都来自于既有的经验,因此它写出的文章充满了老生常谈的结构,司空见惯的道理和含混不明的细节。末一点,更是‘一眼假’。”我向这位高中生建议:想写好文章,不是去向AI学习,而是要向人类的写作大师们学习。而这,也是作家闫晗出版《跟着名家学写作》的意义——因为,只有你习得了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感受仅属于你的体验旅程,你才有望得到简洁明了却振聋发聩的输出方式——一篇朴素简洁但过目难忘的动人文章。
《跟着名家学写作》一书,与之前所有谈如何“捷径式学写作”的图书都不一样,它从不急功近利地提供各个写作主题的关键词,按照关键词来收集素材,让学生去背,也从不输出有关命题的猜想,去提供写作逻辑的归类方案。不,不,这些死记硬背的功利方案,都不是闫晗的目标。在北京八中讲过5年阅读写作选修课后,她更追求一种“从头培育写作兴致”的松弛方案,她十分欣赏《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一段话。“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要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是的,在这本书中,闫晗主要就是在激发这种“渴望”,她从110多种名家名作中,收集了动人心魄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与写作窍门,尤如收集了风帆与灯塔的迷人轮廓,收集雨云与海浪的呼啸阴影,收集了潮汐的规律与震耳欲聋的威力,她将这种对海洋的渴望传达给生活经验与内心能量都比较薄弱的人,在这本充满了方法论与启迪感的书中,我能听到闫晗内心的声音:“走起来呀!去探索整个海洋。我将教你如何支起风帆,如何把握方向舵,如何避开暗礁,如何追逐灵感的鱼群……”
在《跟着名家学写作》这本书中,闫晗通过总结与思考,不着痕迹地传授经验,她从古今中外100多位作家的代表作中,抽取普遍性的经验,构筑起这本书的精密结构。从“追寻灵感”到“夯实素材宝库”,从“塑造人物”“学讲故事”,到“让景物活起来”,从“表达精准有画面”,到“与细节这个魔鬼对话”,这7个维度,可以说是“跨越写作高门槛”的必要条件。闫晗撷取言之有物的事例,来讲述当代人如何开拓感受力的疆域,如何将对经典的学习与对当下的观察做紧密连接,如何将不同作家殊途同归的经验,抓取出来,拧紧它,像浸满油的灯芯一样,点亮自己的生活感受。她主张将经典小说与同名的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对照着领会,感受人物心理活动与视觉意境的互为转化,她主张写作时,不仅应有完善的“文学储能”,还应当具备其他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储备,医学、心理学、法学、影视传媒学乃至量子物理学,唯有写作者对这些“旁支斜出”的知识都明了,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获得兴趣的触发与生命意义的轰然觉醒。
这本书也适合亲子共读——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揣摩文学作品中的万千人性,去体验别人眼中的热泪与孤独时,两代人的同理心会默默地生长出来。家长会惊讶地发现,经过启发与训练,孩子就能够突发奇想地与你自由交流,他从此能够以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与观点,来反哺你了。是的,跟名家学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而是习得与大自然、与他人获得深度链接的方式,它让我们不再成为贫乏无力的孤岛。对孩子而言,这就是替他们找到生命深层意义的一条隐秘小径,闫晗的工作,就是为这条小径插上小小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