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化IP进阶为“文化IP+”,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的精品?在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是核心方法
3月3日,《哪吒2》突破145亿元票房;春节后,游戏《黑神话:悟空》斩获国际游戏大奖。“文化IP+”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释放新价值,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新华社报道,近段时间,以“悟空”“哪吒”为代表的中华文化IP持续“出圈”,引起不少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他们带着发展文艺事业、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展文化新业态等意见建议上会。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苗洁委员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精神标识,好作品将源源不断。这一好声音引发共鸣。
从“悟空”到“哪吒”,连续火爆的文化现象再次说明,中华文化的特质最打动人心。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是一条经过历史和时代检验的坚实路径。
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源于中华文化独特的、深沉的精神标识。很多人都难忘多年前“中国功夫”风靡世界的场景,也深深迷醉于“李子柒”们通过新平台、新技术所展示的中华文化魅力。在时间深处,这类感受和体验,亦在不断地刷新。
我们从不缺少精美的、富有内涵的文化IP。很多文化IP经历了时间的淬炼、精神的共鸣后,形成了成熟的体系,随时可以拿来一用。例如,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悟空”和“哪吒”,此类经典文化形象所涵盖的文化价值,具有可供挖掘、利用的确定性。
但仅有惯性的承继,是不够的。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而是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如何让文化IP进阶为“文化IP+”,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的精品,展现出中华文化更大的影响力,成为现实考问。
显然,在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是核心方法。一些代表委员建议,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让创作者有机会、有时间、有底气精益求精。这一建议切中肯綮,折射文化创新密码。
创作者秉持“十年磨一剑”精神,刻苦攻关,是着力创新的基础性要求。正如新华社报道所指,《黑神话:悟空》历时近7年考究极致;《哪吒2》4000余人主创、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日夜“死磕”,如此才打磨出永不褪色的精品来。
推进文化创新,是宏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其间,尤其需要政府努力营造推动文化创新、呵护创新者的制度环境,需要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性氛围。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