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珠韵
春意初萌,近日,芙蓉小学部分学生代表在颜静雯、陆叶老师带领下,走进芙蓉珍珠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探秘千年珠韵,传承非遗匠心” 研学实践活动。
学生们沉浸式参观实物展厅,借互动问答与多媒体演示,了解珍珠历史文化及培育过程。动手实践时,他们化身“小小匠人”,开蚌取珠并制作饰品。
此次研学圆满落幕,它是文化传承起点,希望学生读懂珍珠背后的工匠精神,在生活中守护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在少年手中焕发生机 。
芙蓉小学 陆叶
当我把一颗颗清洗过的珍珠放在手心,那微凉的触感瞬间从指尖传递到心间。每一颗珍珠都圆润光滑,在阳光的轻拂下,折射出柔和而迷人的光晕,像是在诉说着独属于它们的故事。这一场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奇迹,也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磨砺就像蚌孕育珍珠的过程,只要心怀坚持与希望,困境中也能孕育出熠熠生辉的成果!
四(4)班 奚佳尧
指导老师 陆叶
我和小伙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蚌打开。哇!好多珍珠啊!虽然小小的,但是漂亮极了,一颗颗静静地躺着,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珍珠一颗颗取出,轻轻放在手心。我捧着它们,似捧着稀世珍宝般,不禁在心里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在开出美丽珍珠的那一瞬间,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四(4)班 朱宸霏
指导老师 陆叶
我先把蚌立起来,小心翼翼地把刀插入蚌嘴,左右两边划到底,可是贝柱好难切开。我使出全身的力气再次划,蚌壳这才打开。一颗紫色的珍珠出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又发出了一声声赞叹。好漂亮!淡紫色的珍珠像凝固的月光,沾着一层黏黏的膜,这是贝壳用血肉层层包裹的伤疤啊。经过浸泡、清洗、打孔、镶嵌,在工艺师的精心制作下,一颗原本略显暗淡的珍珠绽放出了迷人的光彩。
四(5)班 王锦艺
指导老师 高添怡
扇绘千年风华
近日,在张怡、徐慧老师的组织下,芙蓉小学部分学生代表参与了一场以“扇绘千年”为主题的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学生们沉浸其中,或执扇印拓,将传统图案跃然扇面;或点漆入水,观色彩流转,形成漆扇。或蚕丝旋转,制作精美蚕丝扇,学生们不仅领略了中国传统扇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心中种下了对非遗技艺热爱与尊重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将这份热爱与尊重转化为行动,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
芙蓉小学 徐慧
首先我挑选了自己最喜欢的蓝色、青色和橙色大漆,滴入水中,等漆在水中晕染开来,用一根小木棍在水中成“Z”字形划动。然后捏着手柄,旋转进水。轻吹一口气,吹去多余色漆,再迅速把扇子提起来。我举起手中的扇子,在阳光下细细地端详着,扇子上的花纹如同夕阳余晖下的浪花,闪耀着光泽向我卷来。恍惚间,我仿佛变成了快乐小神仙,赤脚站在海边,听海风在我耳边呢喃,看海水在我脚下戏耍。待漆干后,我便在扇子上写下“快乐小神仙”几个字。一把精美的漆扇在我手中诞生。我轻轻摇曳着它,感受着那来自远古的凉爽与惬意。
三(1)班 刘梦
指导老师 徐慧
水蒸气裹着蚕茧在沸水中翻腾,像跳着圆舞曲的芭蕾舞演员。我用筷子轻轻搅动,忽然触到一缕细丝——那是藏在茧里的线头。绕丝的过程远比想象艰难。扇骨刚缠到第五圈,蚕丝突然“啪”地断裂,半透明的丝线像融化的蛛网瘫在桌上。我只能更小心翼翼地绕起来,当蚕丝终于均匀铺满扇面时,我的指尖早已磨出红印。夕阳透过薄如蝉翼的蚕丝,在墙上投下流动的光斑,美得让人屏息。抽丝剥茧的非遗手工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生命如蚕,只有不断突破桎梏才能化蛹成蝶;劳动似丝,唯有经过千百次缠绕才能织就光华。
三(4)班 许林岚
指导老师 莫金霞
我剪下一块长方形红纸贴上去作为装饰,拿上海绵刷蘸了一下金颜料,把模板按在上面,再用海绵刷轻轻按压。我屏住气,紧张得手心都出了汗,颜料有点不听话,悄悄地渗到了旁边。我揭开模板一看,呀!“凤凰”的头成了圆形,乍一看,倒像一只花尾巴公鸡。真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我又心疼又惋惜,含着泪喃喃道:“怎么办啊?我印坏了!”老师拍了拍我的肩安慰我:“你看看,可不可以再加点别的装饰盖住呢?”我茅塞顿开,拿出书法模板,用毛笔沾了一点墨汁,一点一点慢慢将“平安”印到了扇子上,扇子的正面终于做好了,远远看上去“平安”背后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韵味十足。五(3)班 胡恬橙
指导老师 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