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若昕的最新力作《住在冬天的姑姑》,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
作品聚焦渐冻症群体,以儿童知南的视角,描写了知南与姑姑、外婆三代跨越城乡、代际的三个女性角色共同生活的场景。最终,爱融化了身患渐冻症的姑姑心中的寒冰,她“走出冬天”,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知南也由此看到了生命的坚韧。
没有郑重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就在这一方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小天地里,故事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作品有广阔的社会性,虽然书写的支点是病痛,但底色是温暖的,作者以轻盈、鲜活、风趣、智慧的文字启迪着小读者关于生命的深邃思索。
作品问世后,获第四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长篇佳作奖,入选了百班千人“2025年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对95后儿童文学写作者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鼓舞。
当95后作家在高手云集的儿童文学创作阵营中日渐崭露头角,她们将带来哪些新的思考、新的创意?她希望通过写作给孩子传递些什么?现代快报记者专访了石若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任雨风
病痛是很宏大的,但是生活由无数细节组成
读品:《住在冬天的姑姑》的题材很特别,你关注了渐冻症这个群体,请谈一谈创作的缘起吧。
石若昕:我忘了最早是什么时候听说过这个病症,但是我记得在好多年前的一个夏天,网络上特别流行冰桶挑战,就是要求参与者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然后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被邀请者要么参加,要么捐款。
不过,我真正了解这个病症是有一次帮着朋友整理新闻稿的时候,当时报道了一名渐冻症患者,虽然新闻很简略,但是我受到了触动,后来莫名就很想写一个故事。病痛是很宏大的,但是生活由无数细节组成,我想描写一个深陷绝望的人,如何在家庭的温情中尽可能不那么痛苦地度过的很多个细节。
做出创作决定后,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有比较专业的文章,也有很多网络上的信息和真实的视频,也专门去看了一些纪录片。在成稿并获奖后,又根据出版社的意见进一步做了修改,当时做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去接触、了解真实的渐冻症患者和医生对于这种病痛的感受。
读品: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需要对重症患者心理情感有细微体察,为此做了哪些功课?
石若昕:最大的挑战是当我真正面对病患时,要克服那种想逃离的感觉。少儿社的陈文瑛老师带着我去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采访了医生和真实的患者。
和真实的人面对面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记得当时我们跟着医生走进病房,坐在病床上的人看起来和健康的人别无二致,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正在面对什么,甚至我们还得去询问他们的苦楚,那种感觉让人羞愧,有种仿佛在利用他人的不幸的自责感。离开病房的时候,有一个大叔反复问医生,我好了之后还能像以前一样干活儿吧。医生怎么说的我记不得了,我只记得当时我们所有人都面面相觑。
是的,真正的病人可能甚至都不知道这个病究竟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把这些稍作调整后加入了书中,医生跟我们说,他很高兴,也很感谢有这样的作品,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病,我想,也许这稍微缓解了我的那种自责。
家风,其实就是一种深沉的爱与善良的传承
读品:知南、知南的姑姑、知南的外婆,对书中跨越城乡、代际的三代女性共同生活的设定你是如何构思的?作为一名年轻作者,对跨越城乡生活的老中少三代人情感的精准把握其实并不容易,这三代人各自承载着所属时代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由远到近、相互了解的过程。这对于家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你在创作时有着什么样的考量?
石若昕:我小时候也是三代同堂,在最初的记忆中,我作为孩子,其实是没有体会到太多由此引发的痛苦,我的痛苦来自于孩子本身的烦恼,例如吃零食,例如写作业,等等,反倒是在心智逐渐成熟后,才意识到这种家庭结构,会产生多少必然的麻烦。三代人之间的代沟不是三条沟渠,而是像蛛网一样错综复杂,会彼此牵连,交织出更难解决的麻烦,我觉得我早期之所以没太大感觉,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孩子,我很多时候无法从大人的表现解读出背后的意图;另一方面就是大人们比较爱我,这让我在童年的某些方面有一种局部的钝感
力。不过,这种钝感力的屏蔽能力是有限的,我最终还是长成了高敏感人格,也有理论认为这种性格本身是天生的,后天只能起到有限的推动作用。所以,我在写知南的生活时,书写的就是孩子的视角,虽然用的是第三人称,但是我觉得也没必要把成年人之间的错综复杂和盘托出;另一方面,她的家庭组成人员我也进行了挑选,母亲和外婆之间有统一的利益关系,所以她们虽然生活习惯以及思想不一致,但也能和谐,姑姑和知南,则都更有年轻人的特质,所以她们就能够相互理解。而最终让她们和谐共处的,始终是因为她们本身是善良正直,互相关爱的好人。
我认为家风,其实就是一种深沉的爱与善良的传承。
读品:书名《住在冬天的姑姑》是有所隐喻的,姑姑遭遇的是“冬天”般的严寒生活,但是爱是你小说的一条主题主线,因此小说的底色是非常温暖的。每个人都找到一种“恰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最终温暖的亲情融化了姑姑心中的寒冰。用爱的陪伴融化人生中的寒冰是你的创作理念或者说文学观吗?
石若昕:是的,这算是我的作品的主要通行证。
生活是复杂性而琐碎的,我不想美化生活,也经常在写一些比较美好的事情时自问:“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乐观吗?”事实上,是有的,在积极的人群中,在有爱的集体中,经常会创造出奇迹,以传奇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共同历史记忆里。所以,我就继续书写这样的故事,这种美好的发展也是我自己和读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从不低估孩子,想让孩子更多地看到生活的复杂性
读品:你敢于挑战复杂深刻的主题写作。面对这样的题材,很重要的一点是,你想让孩子从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就像一篇评论所说,你以童眼看社会,以童心感受人心。请就这一点谈一谈你的观点吧。
石若昕:前面说了,生活是复杂而琐碎的,有时还是一成不变的,我挑战这种复杂而深刻的写作其实有点吃力不讨好。但是我还是想让孩子更多地看到生活的复杂性,我从不低估孩子,因为孩子的成长是迅速而不自知的,大脑每天都在无声地发育,也许昨天只是看见,今天就能理解,而明天就能学会。如果以浅薄的观点待之,很快就会被孩子抛弃和鄙视。
读品:这本书从儿童知南的视角出发,写儿童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知南和姑姑的相处中,两人之间实现了“双向奔赴”。你日常是怎样洞悉孩子的?
石若昕:我觉得世界上大概还不存在能够洞悉他人的人,就连自己,也总是会对过去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产生新的认识。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在努力做两件事,一个是回忆和分析童年记忆中自己的真实心理,另一个则是从各种渠道中去获悉当代孩子们的生活以及他们表露出来的想法。人很难看透他人,所以有时候只能借助于推理,去推己及人。
读品:黄蓓佳老师谈到儿童文学创作时说过,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是有一条通道的,要将儿童与成人打通至一个全生命统一的状态中。你的这本书中,孩子所面对的也是成人的复杂世界,如疾病、生死、人际关系等等,可以说,这不仅仅是给孩子读的小说。你怎么看待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通道”,你希望通过本书向小读者和成人读者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石若昕:小读者和成人读者的价值观并无本质的区别,其中的差距往往在于小读者的社会阅历比较简单,所以在有些过分复杂的事情上,如果不能够彻底讲清楚,就尽可能不要给出误导性的指向。例如在一些成人能够理解的作品中,会存在很多灰色地带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对小读者来说,不一定能够完全消化,反而有走向极端的可能性,所以,我会选择传递一些我认为童年的自己也应当接受的价值观,例如做一个正直的人,爱自己和他人,爱护动物以及各类生命,等等。
读品:涉及疾病、生死的话题,小说的基调往往会偏于沉重。不过,你的这本书,语言被评价为轻快、风趣,还有一种生活态和烟火气,有很多喜剧性的日常相处。你是如何把握作品基调的?
石若昕:我觉得书写沉重是容易的,或者说沉重是这些故事本身自带的特质。和疾病苦难关联的本就是一种消极的状态,就像乌云代表的就是阴天。因此,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候,才必须追求轻快和温情。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故意调侃苦难,或者生硬地哈痒痒,我的写作和我的人生观相对来说是一致的,在面对无法回避的痛苦时,尽可能不要沉浸其中,而是寻求能够让自己获得喘息的东西,哪怕是在聊天的时候幽默一下,也是对命运的不屈服。快乐本身就是一种抗争。
创作,最看重的是心灵的完整度
读品:这部小说获得了第四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长篇佳作奖。作为一名95后儿童文学作家,走上这条创作之路,受到前辈作家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哪部儿童文学作品对你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影响深远?你又是否会思考95后作家写儿童文学的创新和改变?
石若昕:前辈作家们对我的影响形成于童年时期的阅读,就像小时候吃下去的饭一样,建构了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作为读者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每一代作家都有其时代性,我一方面会利用好这种时代性,建立和读者们共同的认知世界,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我会规避一些时代性,或者说是“时髦元素”,以免它们在几年后就落伍得非常显眼,反而拖累了故事的本质。
我的写作内在的追求是统一的,但是写作的类型和风格会寻求新意和突破。
读品: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你希望带给孩子的儿童文学具备怎样的特质?
石若昕:我最看重的是心灵的完整度,也可以说是希望通过作品帮助孩子们更认可这样的价值观,例如正直的品格、乐观的精神。我希望受我作品影响的读者,能够学会爱自己,有积极面对世界和困苦的勇气,同时也能够正常地关爱别人,理解别人。
读品: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
石若昕:接下来在写一套心理健康方面的童话。大家也都知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孩子们几乎每年都比之前要面对更密集的信息,精神强度也会受到很大的考验,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以一些孩子能够看懂,也愿意看的有趣故事,带着读者去找到和建立相对稳定的内核。
石若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班学员,“少年文艺·第一本日记”专栏作者,《语文报》专栏作者。已出版《住在冬天的姑姑》《游来游去的旺财》《南国之冰》、“机灵鬼成长记”系列、“女巫外卖”系列等多部作品。曾获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长篇佳作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最佳文字奖,小十月文学奖金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2022年《东方少年》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优秀奖,作品入选全国“百班千人”共读书目及多地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