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帅
横贯中国东部数省、市的京杭大运河堪称人类历史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典范。大运河的贯通及漕运的开展引发沿运区域社会生态何种变化?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论题。王玉朋博士新著《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围绕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与运河区域社会互动博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将视线从此前学界关注的城镇转到更广阔的运河腹地州县,着重从水环境变迁、农业水利发展、地域社会结构演变三个角度探讨大运河影响之下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问题。
全书总计33万余字,共分五章,依次为“水环境变迁与区域社会”“湖泊水柜之设与区域社会”“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农业发展”“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下层百姓”。通观全书,其特色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是史料充实,持论公允,考证周密。该书充分挖掘各类官私文献,包括档案、正史、实录、会典、文集、笔记、河工书、方志等一手材料,并与国内外研究成果积极对话,围绕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与运河区域社会互动博弈问题展开研究,将视线从此前学界关注的城镇转到更广阔的运河腹地州县,着重从水环境变迁、农业水利发展、地域社会结构演变三个角度探讨大运河影响之下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问题。作者承认漕运政策客观上刺激了山东运河城镇的商业化(如临清、济宁的崛起),但更进一步指出,这种繁荣本质上是“政策红利”而非内生动力驱动的结果。
二是视角新颖,着重采用环境史分析方法考察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该书将大运河的贯通视为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强调大运河的开凿与维护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但其对鲁西自然环境的改造远超预期。该书以会通河南段水环境变化及水利纠纷为案例,着重考察区域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博弈。作者关注水环境变化与地方自然生态的紧张关系、土壤植被的改变、水患的频发以及百姓生计等问题。全书既有宏观思考,也有微观描述,能够引导读者跟随作者提出问题,思考大运河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其他如大运河在整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农业商业化、引发社会风气转变等问题,不再一一枚举。
三是立足社会史,探讨区域社会内生性力量。该书对山东运河区域精英阶层的时空分布以及内敛保守的性格进行了研究。通过和平时代开展的社区福利以及以动荡年代组织武装护卫桑梓的情况为例,对山东运河区域精英阶层的势力演变、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该书还研究下层农民生存状态、生活水平,探讨大运河贯通背景之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作者以“精英—民众”的双重维度,剖析了运河区域社会生态的微观肌理。
总之,作为一部研究大运河与地方社会生态变迁互动的著作,该书填补了明清运河史研究中区域社会生态分析的空白,以扎实的史料与独特的学术对话,为理解国家权力、自然环境与地方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范例。目前,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信伴随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进当前大运河文化带研究,有助于讲述生动的大运河故事,也可为运河旅游、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