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树节来临前夕,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法院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干警就2021年判决的一起森林失火案生态修复工作,邀请曾经的“被告人”及连云港市林业站工作人员重返6年前森林失火案现场,见证一场历时1990余天的生态救赎。
通讯员 殷开军 孙中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晓宇
烧纸引发火灾,烧毁树木1138株
2019年9月22日下午,仰大姐一家兄妹三人相约前往故乡山林内拜祭先人,烧纸过程中引发火灾。三人在扑灭明火后未仔细查看,离开后暗火复燃导致大面积山林烧毁,过火林地面积24693平方米,烧毁树木1138株。
2021年3月15日,灌南法院经审理认为,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核心是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最终仰大姐因失火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兄妹三人需补种1500棵黑松和500棵朴树,验收时苗木保存率应达到90%以上,并连带赔偿生态修复费用39.3万元。仰大姐坦言,这份判决既是责任,同时也是改过自新的机会。
前后6年,一家人补种4000余株树
为确保补种复绿责任落实到位,灌南法院联合修复方案出具方和专家辅助人对修复方案进行公开论证,确保修复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可实施性。然而,从“一纸判决”到“一片青山”远比想象中艰难。为了保证修复效果,仰大姐一家在现场清理并完成苗木栽植后,按照方案要求还要进行为期三年的养护。刚栽植的两周内,每天都要带着工人到山上为两千多棵树苗人工浇水,干旱季节保证一定的浇灌频率,秋冬季节及时清理杂草消除火灾隐患。“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仰大姐说,即便是养护期过后,她和家人也经常来到林地查看苗木状态。
近6年来,仰大姐一家投入大量精力,累计补种黑松、朴树共计4000余株,还搭配了栀子花和红叶石楠,基本全部成活。回访过程中连云港市林业站相关人士表示,补种的树木苗情表现优秀,过火场地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覆盖度已经恢复到较好的状态。
“判决不是目的,唤醒责任、修复生态、教育群众才是司法的价值所在。”灌南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失火者”到“护绿人”,当最后一片焦土被绿色覆盖,这场持续1990余天的生态救赎已超越个案意义,给灌南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和生态修复工作也带来了启发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