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生活常州

一根跳绳“跳”出教育新天地

——解码段玉裁实验小学常胜分校课间十五分钟的创新实践

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常胜分校落实江苏省“215”专项行动要求,将课间活动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让一根普通跳绳在校园里演绎出教育创新的多重可能。

“在最初的课间活动中,跳绳只是孩子们娱乐的玩具,损坏率居高不下。”班主任老师华黎艳回忆道。面对这一情况,学校没有简单采取“一刀切”,而是组建教师研究团队,将跳绳作为低段(1-2年级)学生课间活动课程开发的载体,结合该校申报的常州市前瞻性项目《课间十分钟胡同校的创新实践》,探索“适切+特色+趣味”的体育活动新模式。

一、学科融合,跳绳的破界新生

在基础训练环节,体育教师将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融入日常,通过“双摇跳”“交叉跳”等技巧训练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科学组利用不同材质跳绳敲击地面的声波实验,激发孩子们探索发现的能力。艺术组开发了丙烯绘制的彩虹绳,音乐老师帮助学生自创“跳绳舞”,美育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体育器械中。这种跨学科融合使跳绳基础训练充满趣味,学生对跳绳这一载体有了更多的情感、创意需求。

二、文化融合,跳绳的非遗回响

令人惊喜的是特色创新环节。在学生的建议下,教师们收集整理了民间传统游戏,将竹竿舞、跳皮筋等非遗元素、民间元素融入到课间活动中。这种文化传承催生出“弦鸣古今”特色活动,操场上跃动的不仅是孩子们的身影,更呈献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音韵。

三、创意融合,跳绳的恣意表达

在“绳结编织”创意活动中,学生们用跳绳设计出立体蜘蛛网、“穿越火线”障碍赛。曾经总闯祸的“胖虎”同学,如今成了“常胜创意小达人”。“教育不是把孩子们绑成整齐的粽子,而是帮他们编织属于自己的彩虹。”华黎艳道出育人真谛。

自创新实践开展以来,学生课间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小胖墩”“小眼镜”比例有所下降。这些变化正是江苏省“215”专项行动要求的意义所在。

“一根跳绳能打开多大的教育空间?我们还在继续探索”。华黎艳的话,道出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最普通的体育器械也能成为撬动全面发展的支点,这正是“五育融合”实践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