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大江苏

村头搭起公益照相馆

00后为老人拍“银龄写真”

老人拍摄“银龄写真” 受访者供图

“来,奶奶看这里,三、二、一……”伴随着咔嚓声,一张张笑脸被永久定格。近日,在南京江北新区盘城街道“红润盘城”基地,00后摄影师黄天宇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在大厅搭起一个“公益照相馆”。尽管布景和设备简单,但老人们的笑脸格外动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史童歌

黄天宇在一家传媒工作室工作,摄影是他的专长。四年前他还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回老家,他带上设备、拉起背景布,在外公外婆面前“小露一手”。简陋的“摄影棚”吸引不少街坊邻里围观,感受到大家的热情,他也忙活不停,给十几名老人拍了照片,老人们开心得合不拢嘴。

后来,他配合师兄拍摄毕业设计作品,在一家敬老院和老人们朝夕相处了一个月,为他们抓拍留存了很多照片。“一些农村高龄老人腿脚不便,不常出门。去市里的照相馆拍照,他们会觉得放不开。”于是,黄天宇想到把照相馆“缩小”,并“搬”到老人们的家门口。今年年初,他在工作室牵头启动了“金秋敬老·光影传情”南京社区公益摄影关爱行动,计划在工作之余,把镜头聚焦到农村老人群体,为老人们留存一张肖像照。

摄影行动的首站放在了盘城街道。听了黄天宇团队的想法后,盘城乡村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便在村里帮忙宣传召集,得到了邻里乡亲们的积极响应。报名参加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已接近90岁。

一块背景布、一组补光灯、一台照相机……一个简易的摄影棚便完成了。拍摄当天,黄天宇和团队成员配合默契,一人拍摄,一人修图,一人现场打印照片、组装相框,两个小时的时间,给20名老人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刚面对摄影机时,爷爷奶奶们有些拘谨,我们会和他们拉些家常,引导他们不要紧张。”黄天宇说,在拍摄前,他和团队成员会帮老人们整理衣角、梳理头发,并聊些家长里短。他发现,大家都格外重视这次拍摄机会,从家里翻找出自己最好看的衣服,还戴了颜色鲜艳的围巾。

“我们还会把修过的照片现场打印出来,并装在相框里,送给老人们。”黄天宇清楚地记得,有个奶奶喜欢得不得了,走的时候把相框紧紧揣在怀里。他也深受触动,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后面,我们打算常态化地开展这项拍摄计划,并把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南京。”黄天宇说,除了拍摄肖像照,团队也在思考如何拓展更多拍摄的可能性,比如利用AI技术,让老人们的照片动起来,或是把老照片复原,还原他们年轻时的样貌。